突围脱险,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红军初到印江,对地形不熟,当地农民便积极主动地为红军带路。
新业上寨农民吴远柔曾给红军带路到木黄,他熟悉每一条山路,每一个弯道,在他的带领下,红军顺利抵达目的地。
木黄冯汉清曾为红军带路从芙蓉坝到达秀山边界,他不辞辛劳,一路奔波,为红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张家坝农民袁再甲、戴世光等人,也曾为黔东独立师带路上梵净山,他们的勇敢和奉献,让红军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每逢发现敌情,红军战士总是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
印江地处黔东边陲,山地复杂,岩洞繁多。
当时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逃乱”,或土匪藏匿抗拒我军,大都是躲在岩洞里,情况十分复杂,好人坏人一时难以分清。
为此,凡是发现岩洞里有人,红军决不贸然开枪。
而是首先展开宣传喊话:“穷人兄弟们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你们出来吧,我们保证你们的安全”。
温暖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岩洞里人们恐惧的内心。
1934年9月下旬,罗南溪游击队配合红九师在木黄阳坝与黔敌李成章部作战,游击队员谭绍成臀部中弹负伤,红军代表易吉山不顾个人安危,二话没说将谭绍成背到二里多远的卫生点上药,当时战场上弹雨横飞,十分危险,但易吉山心中只有战友的安危,他的举动,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感情,让谭绍成感动不已。
在游击区域的木黄,也涌现出了人民群众舍生冒险救护红军伤员的动人事迹。
1934年8月上旬,红三军初到地荼坝,农民文万顺、文官平父子由于误信反动宣传,急忙跑到乌溪“避难”,后来听说红军纪律严明、打富济贫,方返回了家园。
通过短暂几天的接触,文氏父子加深了对红军的认识。
九月下旬,红三军再次来到木黄,与黔敌李成章部激战。
在贺军长亲自指挥下,红军从岩口坪突围,经地荼向松桃方向转移。
几天以后,文氏父子到“十二碓窝”割冬秧青。
突然发现在一堆秧苞草里藏着一个人。
经过探问,才知道是红军的重伤员,姓吴,四川重庆人,因伤势太重随部队转移不便,领导上给了一些药品和干粮,让他自己设法就地养伤。
看着红军伤员那沉重的伤势和痛苦的表情,文万顺心头一热,深表同情,立刻叫文官平回去悄悄拿来一钵米饭。
红军伤员由于伤口疼痛,只吃了一小半。
文万顺又对伤员同志说:“这个地方的匪首张晏渭是个座地虎。
现在你先藏在草堆里,等天黑以后,我再来背你。
你千万要小心,否则连我们都危险。
”伤员连声说:“谢谢,谢谢,我死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德”。
傍晚,文万顺包了一碗饭给伤员同志送去,并把他背到磨槽湾的岩洞里藏匿。
文家老少利用秋柴割草的机会,坚持早晚给伤员送饭,不久,又把红军伤员先后转移到烟囱顶岩洞和破岩洞里。
待伤员的伤势有些好转时,文万顺便把伤员同志藏到自家的厢房楼上。
住了七、八天后,因张晏清匪部时常骚扰掠夺,伤员同志十分不安,对文氏父子说:“万一被发现,死我一个人倒无所谓,只怕要连累你们主人家,我还是早走为好”。
他还把文万顺的名字和住址记在纸上,表示有朝一日再来报恩。
文万顺一再挽留。
又过了一些日子,伤员同志的伤势大为好转,执意要离开文家,去找部队。
文家为了给伤员送行,特地打了糍粑,炒了干粮,送给他在路上充饥。
这份情谊,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红军与百姓的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差不多已过去半个世纪了,至今还健在的一些老人,每当忆及当年亲如鱼水的军民关系时,总是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那些感人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