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创建黔东特区苏维埃根据地

首页
篇章。

    1934年8月,沙子坡游击大队分队长孙志安、李华周带领十七名队员到毛寨打给养,归途中在消水坑休息时,被保董何祝彬及其民团鸣锣包围,全部被捉。

    当天便被毛寨民团杀害了五人,分别是分队长李华周(官塘人)、队员黄朝廷(小郎坝人)、唐开林(花园冉家堡人)、尹之和(桂花人)、陈老二(竹园青杠林人)。

    有的队员还被处以酷刑——上刁杆,不两天饱受折磨的十余个队员又被解送思南。

    最后只剩下官塘李伯陶侥幸生存下来,其余的人都先后死在敌人的狱中。

    兰克乡游击队中队长郑少南、队员杨正准去安家坝打给养时,途中遭安永成匪队伏击,当场牺牲。

    瓦房游击分队长陈发荣,在长担土作战不幸牺牲。

    生基湾游击队员宣再青,在保卫特区政府的瓦杨坝战斗中,英勇献身。

    喻家岩游击队员王国为,于1934年9月的一天为喻家岩区革命委员会执勤警戒时,不幸被反动民团袭击,以身殉职。

    至于在红军主力转移湘西以后,被地主清乡队残酷杀害的游击队员,为数更多。

    他们为了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印江独立团始末 印江独立团是在六井溪、沙子坡等地的游击队不断涌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六井溪一带神坛较多,当地农民多为“神兵”,因此在六井溪一带的游击队中,“神兵”加入的比例不小。

    1934年7月,由红三军地方工作队张均望同志具体协助,军部参谋长汤福林主持,在印江县胡家坝土豪胡天长家院坝召开了印江独立团成立大会。

    当时,胡家坝的院坝里人头攒动,红旗招展,各地游击队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独立团下辖两个中队、四个分队和一个特务队。

    此外,六井溪、沙子坡、喻家岩三个游击大队也由印江独立团统一调度,一时间,独立团人数一度达到500余人,成为黔东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武装力量。

     印江独立团团长兼政委由红三军地方工作队张均望同志担任。

    张均望曾先后指导过旧宗坝、官塘两个区的政权建设和武装建设,在当地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威望。

    他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为地方政权和武装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副团长由宁国学担任。

    宁国学系印江县宁家坪农民,又是神坛佛主,在六井溪一带的10几个佛主中,其威望和办事才干均属上乘。

    由他担任副团长,自然便于对独立团中的“神兵”进行领导,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发挥这部分力量的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印江独立团成立后,曾先后参加过多次战斗。

    在打击白军、镇压土豪劣绅、保卫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4年10月上旬,谷子已经收割完毕。

    印江独立团一部决定前往下六井溪一带打给养,以解决部队的物资短缺问题。

    第二天,印江独立团一行200余人(其中战士一百二、三十人,运输队员八十余人),由张均望、宁国学带队,浩浩荡荡向杨家坪进发。

    当独立团满载而归,顺坡而下,行至烂坝沟时,突遇敌情。

    只听见一阵锣响,周围山头到处呼应,枪声喊声连成一片,原来是黔军李成章旅戴玉堂团某部与当地民团,企图把我军围歼于烂坝沟。

    烂坝沟地势险要,四周环山,我军处于不利地形。

    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独立团奋起英勇还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但由于敌人兵力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更兼我军子弹奇缺,我军伤亡较大,牺牲了40多人。

    张均望团长亲自断后,掩护大队撤走。

    后来,两军短兵相接,张均望奋力杀敌,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激励着其他队员继续奋勇战斗,最终突出重围。

     印江独立团在烂坝沟战斗之后,红三军便将印江独立团编入黔东独立团,由秦贞全团长统一指挥。

    后来又随秦团长一道,在红军主力转移湘西以后,仍转战在梵净山麓,坚持黔东根据地的最后斗争。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保卫黔东根据地的革命成果,进行了最后的努力。

     印江独立团从7月下旬成立,到10月编入黔东独立团为止,历时3个来月。

    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在黔东特区的斗争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印江独立团的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为黔东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喜欢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请大家收藏:()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