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章 红三军撤出洪湖根据地

首页
在红三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到1932年初,湘鄂西苏区迎来了一段短暂的繁荣时期。

    苏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发展到二十多个县的广大区域,主力红军连同地方武装扩展到三万人以上。

    根据地内,百姓安居乐业,积极支持红军的斗争,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敌人对洪湖根据地发动了多达四次的残酷“围剿”。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四次“围剿”,仅仅进攻洪湖根据地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万之多。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红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奋起抵抗。

    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敌众我寡,红三军被迫撤到湘鄂边,洪湖根据地最终沦陷,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33年夏秋,蒋介石再次集结百万之师,在对江西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派遣大量兵力向湘鄂边疯狂围攻。

    红三军将士们虽拼死血战,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但终究难以抵挡敌人的凶猛进攻,湘鄂西根据地再次陷落。

    红三军再次失去了依托,部队人数锐减到3000人,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被迫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游击斗争。

     这一系列的挫折,究其主要原因,是李立三、王明两次“左”倾路线的干扰和影响。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了中央。

    同年2月,党中央派夏曦同志到湘鄂西工作,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湘鄂西中央分局,统一领导湘鄂西的党、政、军事务。

    夏曦在“立三路线”的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彻底失败、敌军大举围攻洪湖中心区域之际,又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

    这种错误的战略决策,使得红军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处处被动挨打。

    最后,洪湖根据地就这样葬送在这种保守的战略手里。

    夏曦同志命令红三军仓促突围,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转战,行程七千余里,于1933年初艰难地到达湘鄂边。

    此时,红三军已从二万五千人锐减到一万余人,部队元气大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为严重的是,夏曦同志为了进一步推行其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

    他取消了红三军各师师部,把全军编成五个团,由军委分会(主席夏曦)直接指挥,这实际上取消了红三军军部,也排斥了军长贺龙同志对部队的领导。

    贺龙同志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的领导对于红三军至关重要,而夏曦的这一做法,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指挥和战斗力。

    此外,夏曦同志所推行的王明路线对湘鄂西苏区造成的最大破坏,是在1932年春夏、1932年底、1933年春、1933年春夏,连续进行了四次肃反扩大化。

    在肃反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被错杀,这些干部都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牺牲,严重地削弱了红军自己的力量,使得红三军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更加艰难。

    最终,这一系列错误导致了湘鄂西根据地的全部丧失,红军不得不辗转作战,寻找新的根据地,以保存革命的火种。

     红三军进入黔东的印江 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界的活动,引起了各地官吏豪绅的极大恐慌。

    他们如同惊弓之鸟,纷纷向上呼吁,请求国民党政府采取措施。

    四川、贵州、湖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