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A大铺满金黄的银杏叶,苏然踩着落叶走向图书馆,怀里抱着一摞《互联网经济概论》和《金融科技前沿》。
阳光透过叶隙洒在他身上,却驱不散眉宇间的凝重。
桌上的日历被红笔圈出了一个日期——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创下5132点的历史新高,互联网泡沫即将吹到最顶峰。
“苏然!”林悦小跑着追上来,手里挥舞着一份打印文件,“快看!美国那家叫‘E-LOAN’的网络借贷平台拿到了C轮融资,估值超过5亿美金!”
两人躲进图书馆僻静的角落,摊开资料。
屏幕上,雅虎、亚马逊的股价还在疯涨,国内的新浪、搜狐也正筹备赴美上市。
“1999年,中国网民数量890万,2000年预计突破2000万。
”苏然指着一组数据,声音压得很低,“互联网用户每年翻番,金融服务却还停留在柜台和ATM机时代。
”
林悦的眼睛亮了:“你是说……我们的‘乡信金融’可以升级成纯线上模式?”从竞赛夺冠后,两人就没停过对项目的打磨,原本计划毕业后先积累经验再创业,但眼前的互联网浪潮让苏然嗅到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不仅是‘乡信’,”苏然调出一份手绘的思维导图,中心写着“金融科技”四个大字,周围延伸出“网络借贷”“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等分支,“传统银行反应太慢,大学生、小微企业、个体户,多少人贷不到款?多少人不会理财?我们可以做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
他的指尖划过“移动支付”的分支:“你还记得吗?上个月张叔说,他帮一个做批发的客户跑银行转账,光排队就花了三小时。
如果我们能做出手机上就能操作的转账、理财功能……”
林悦的呼吸有些急促:“可是苏然,我们才大二,创业需要钱、需要人,还需要……放弃学业。
”她说出了最关键的顾虑。
A大金融系是多少人挤破头想进的地方,辍学创业,在当时几乎是“自毁前程”的代名词。
这个问题,苏然已经想了无数个夜晚。
前世他按部就班读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券商,却在三十岁才赶上互联网金融的末班车,眼睁睁看着别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这一世,他清楚地知道,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既是危机,更是布局未来的最佳窗口——泡沫破裂后,活下来的企业将垄断整个赛道。
“我算了一笔账。
”苏然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校科创基金愿意投50万天使轮,张叔帮我们联系了几个做实业的叔叔,能再凑100万。
技术方面,我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