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K线,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
昨夜重读的《操盘手回忆录》里那句话突然在耳边响起:"市场就像海洋,主力是暗礁,散户是浪花,而成本就是测量暗礁深度的罗盘。
"他摩挲着咖啡杯,杯壁残留的温度让他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看山先看谷,看股先看量"。
第一节成交量堆里的时光机
屏幕切换到2018年的上证指数周线图,那是他第一次被主力诱多套牢的位置。
"成交量是主力的呼吸声。
"陈老的声音从记忆深处飘来。
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曾在营业部大厅的屏幕上画圈:"看这堆量,就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棱,越长越危险。
"
林深调出筹码分布指标,光标停在60日均线附近。
那些密集的红色筹码峰让他瞳孔微缩——当年他就是在这个位置被连续三根放量阳线骗进去的。
现在再看,主力在启动前用了三个月时间在2500点下方构筑量坑,每次放量下跌都是洗盘,缩量上涨才是吸筹。
"原来主力成本不是一个点,是个区间。
"他喃喃自语,在笔记本上画下量价时空四象限图。
第一象限标注"放量突破",第三象限写着"缩量挖坑",笔尖在第二象限停顿许久,最终落下"堆量滞涨=成本区上沿"。
第二节均线系统的年轮密码
手机突然震动,是破产清算组发来的催款通知。
林深咬碎后槽牙,将短信标记为已读。
视线重新回到屏幕,60日均线像一条黄色的警戒线横在眼前。
他想起去年在证券公司当保洁时,偷听到大户室里的对话:"60天是主力的心理周期,就像庄稼的生长周期。
"
打开Excel表格,他开始计算某只次新股的平均成本。
上市首日成交额23亿,次日缩量15亿,第三日放量30亿......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加权平均算法得出的结果让他挑眉——主力在上市后前三周的平均成本竟精确落在28.5元附近,而当前股价正在32元震荡。
"时间加权比价格加权更重要。
"他在公式旁写下批注。
突然想起陈老用扑克牌比喻均线的场景:"5日线是顺子,20日线是同花,60日线就是葫芦,主力洗牌时会尽量让牌面难看。
"现在再看那些跌破60日线后迅速收回的K线,分明是主力在测试支撑位的成本底线。
第三节分时图里的摩斯密码
窗外下起细雨,林深拉开窗帘,霓虹灯光在雨幕中晕染成模糊的色块。
他调出某只妖股的分时图,盯着那段连续三天的尾盘急拉。
每到14:50,股价就像被无形的手突然托起,成交量柱却像被压缩的弹簧般短小。
"假突破真诱多。
"他在分时图上画箭头标注。
回忆起破产前最后一次交易,就是被这种尾盘拉抬骗进去的。
现在用成本思维重新拆解:主力在早盘用少量筹码打压股价,制造恐慌盘,尾盘用最低成本将股价维持在关键价位,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