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1章

首页
肃王府的欢欣喜悦,外人是皆可窥见一二。

     相比之下,靖王府、和王府反倒有些沉寂了。

     靖王府暂且不提,和王府跟谢峥前后脚开府,看起来似乎实力相当。

     但谢峥可是十四五岁就开始出来历练,说是前年底才开府,其实在宫外活动了四五年。

     和王则是实打实的去年才出来活动,如何比得过谢峥经营多年的势力? 更何况,承嘉帝已经放出那样的话。

     和王谢嶦一不居长、二不居嫡,母族、妻族势力皆不显……如今承嘉帝已年近五旬,即便他还能再做几年皇帝,他能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胜过如日中天的谢峥吗? 不能。

     在与自家外公、舅舅、幕僚心腹等人聊过后,和王颓然不已。

     *** 再看靖王府。

     靖王谢峮这两年慢慢过了盐案阴霾,开始在朝堂活跃。

     安嫔去岁也终于得了承嘉帝好脸,日渐多了些赏赐,虽妃位未复,明眼人却能看出——大皇子一脉这是要起复了。

     可不管如何,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成年开府的四名皇子里,只有靖王的母妃是嫔位。

     但靖王居长。

     承嘉帝无嫡子,他就是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

     他自然不甘心。

     谢峥不就是靠着《大衍月刊》在文人那儿赚名声的吗? 他有钱有人,依样画葫芦倒腾出一个《大衍风云》。

     谢峥开琉璃、玻璃铺子纳钱,他砸了笔银子下去,挖出几名匠人,很快也开起来,跟着吃起这些铺子的巨额利润。

     谢峥下到县城地方去做实务,他也跟着沉下心在刑部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了许多东西…… 如是,这两年他虽然保持低调,钱着实是没少赚,名声也好了不少。

     前几年因为盐案拖累导致的囊中羞涩,如今已大为改善,也因此多养了许多使唤之人,做事也多了许多从容和底气。

     与此同时,他协理的案件也得了刑部尚书嘉奖——他作为皇子,是恭维还是嘉奖,还是能看得出来。

    如此,也赚了些功绩名声。

     正因为此,他才能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走出盐案的阴霾…… 可是,一想到这些都是跟着谢峥脚步一步步走下来的,他心里便百般不是滋味。

     幕僚安慰他:“子曰: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您身为上位者,知人善用,宽仁大度,便是明君。

    肃王确有大才,却也只是名人才,日后加以善用便是了。

    您大可无需执著于此。

    ” 谢峮叹息:“……也是。

    ” 话虽如此,心里总是存了疙瘩。

     结果就听说承嘉帝在御书房,当着许多宫人的面,暗示谢峥,让其赶紧生下子嗣,好继承皇位…… 谢峮一听,整个人都懵了。

     怔怔然半天后,他颓然落座,喃喃道:“父皇果真是属意老三啊……” *** 靖王、和王如何表态不说,宁王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