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自序 二十年后致读者

首页
作品的挚爱之情令我感动,但这些赞誉,我不敢当。

    《穆斯林的葬礼》不是史书,不是教科书,而是一部文学作品。

    我不是民族史专家,不是宗教职业者,而只是回族当中普通的一员,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一个热爱祖国和民族的作家,我只是写了自己所了解、所经历、所感受的北京地区的一个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轨迹,而不可能涵盖整个民族。

    我也不是哲人,没有先知先觉之功,怎么可能去改变他人命运,影响他人的人生?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身的人生感悟,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

    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由广泛流传获得了生命,活在读者之中。

    读者的选择,历史的淘汰,最是无情也最有情。

     还有的读者以极大的兴趣和我探讨《穆斯林的葬礼》的艺术技巧,这使我想起一位前辈作家说过的话:“寻诗争似诗寻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她,她也在“寻”你。

    你为了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众里寻她千百度”;而她好像是一件早已存在的、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品,等待着你的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的创作状态,对作者来说已不是苦行,而是艺术享受。

    《穆斯林的葬礼》不是依照作者的设计,而是遵循她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

    书稿分两期在《长篇小说》杂志上刊出,上半部发稿时,下半部还只有一个目录,但我并不担心,一个已经孕育成熟的生命,分娩自然是指日可待的。

     二十年后回忆当初,早已淡忘了“分娩”的阵痛,有的只是母爱的温馨和岁月的感慨:孩子大了,母亲老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寒暑,我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既然我把她交给了读者,就让她继续生活在你们中间吧!在她的二十岁生日到来之际,我谨向尊敬的读者致以由衷的谢意,感谢你们二十年来对她的厚爱和呵护,并且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仍然一如既往! 2007年8月29日 写于抚剑堂书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