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亥、向甯、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畔。
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
(因诸者,齐故刑人之地。
公羊子,齐人,故以齐喻也。
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不言宋。
南里者,略。
叛臣从刑人,于国家尢危,故重举国。
重,宜用反。
)
[疏]“入于”至“以畔”解云:左氏、�梁皆作“南里”字。
而贾氏云“�梁曰南鄙”盖所见异也。
“宋南里者何”解云:欲言其邑,而系宋言之,与萧例异;欲言非邑,入之而叛,与萧相似,故执不知问。
注“因诸”至“之地”解云:旧说云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齐曰因诸”是也。
注“宋乐”至“言宋”解云:即定十一年“秋,宋乐世心自曹入于萧”注云“不言叛者,从叛臣,叛可知”者是也。
何氏特引此事者,正以自外而入,与此相似,而不系宋,故须解之。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是后周有篡祸。
)
[疏]注“是后周有篡祸”解云:在明年
八月,乙亥,叔痤卒。
(叔痤,在禾反,左氏作“叔辄”)
[疏]“叔又卒。
解云:左氏�梁作叔?
冬,蔡侯朱出奔楚。
(出奔者,为东国所篡也。
大国奔例月,此时者,意背中国而与楚,故略之。
恶,乌路反;下音佩。
)
[疏]“冬蔡侯朱”解云:左氏与此同,�梁作“蔡侯东”注“出奔”至“篡也”解云:知此者,正以二十三年“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故也。
篡不书者,东国之下,自有注说。
注“大国”至“略之”解云:大国奔例月者,即桓十六年十一月“卫侯朔出奔齐”之徒是也。
言恶背中国而与楚者,即“奔楚”是也。
公如晋,至河乃复。
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宋华亥、向甯、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前出奔已绝贱,复录者,以故大夫专势入南里,犯君而出,当诛也。
言自者,别从国去。
复,扶又反。
别从,彼列反,下同。
)
[疏]注“前出”至“国去”解云:在上二十年冬也。
春秋之例,大夫奔之后,其位已绝,即襄二十八年“冬,齐庆封来奔”其后因鲁奔吴,经不书之是也。
今此书者,正以专势入南里,犯君而出,起其当诛故也。
云言自者,别从国去者,谓言自宋南里者,欲别于宋万出奔陈之文,从国都而去者故也。
大�于昌奸。
(大瘦,所求反,本亦作“�”昌奸,二传作“昌间”)。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师。
葬景王。
王室乱。
(谓王猛之事。
)
[疏]注“谓王”至“之事”解云:即下文“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是也。
不言子朝者,子朝于时篡事未成故也。
何言乎王室乱?(据天子之居称京师,天王入于成周,天王出居于郑,不言乱。
)
[疏]注“据天”至“京师”解云:桓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是也。
云天王入于成周者,即下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是也。
以上二事,以解传文“何言乎王室”之意。
云天王出居于郑,不言乱者,即僖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是也。
言不及外也。
(宫谓之室。
剌周室之微,邪庶并篡,无一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乱也,故变京师言王室。
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责诸侯也。
传不事事悉解者,言不及外,外当责之,故正王可知也。
不为天子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
邪庶,似嗟反。
)
[疏]注“宫谓之室”解云:尔雅文。
云邪庶并篡者,正以子猛、子朝,皆非正�,故谓之邪庶也;共篡敬王,故谓之并篡。
时子朝篡事未成,而言并篡者,欲见尹氏之徒,已有立之之意也。
云无一诸侯之助,匹夫之救者,正以变京师言王室,故知如此。
云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责诸侯也者。
公羊之义,以成周是正居,既不言京师乱,何故不言成周乱,而言王室乱者,又欲正其王号,以责诸侯不救之,谓敬王为王矣,其若不然,景王之崩,至今期年,其嗣子在丧,得云王室乎?云传不事事悉解者,传若事悉解,宜云不言京师言王室者,剌周家之微也,如一家之乱而已。
责诸侯不救,急著天王之号,今不尔者,正以言不及外之文,足兼此等之意,是故不复费辞尔。
云言不及外,即是外边诸侯之当责之可知,由是之故,须著言王,责诸侯之不救也,故曰皆可知。
云注不为天子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者,闵二年传云“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然则春秋之义,为尊者讳,今天子微弱,不能讨乱,失国之刑,而不为讳者,方责天下不救之,是以不得不见者矣。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其称王猛何?(据未逾年已葬当称子。
)
[疏]注“据未”至“称子”解云:正以庄三十二年传云“既葬称子,逾年称公”故也。
言已葬者,即上文“葬景王”是也。
当国也。
(时欲当王者位,故称王猛见当国也。
录居者,事所见也。
不举猛为重者,时猛尚幼,以二子为计势,故加以。
以者,行二子意辞也。
二子不举重者,尊同权等。
见当,贤遍反,下同。
)
[疏]注“时欲”至“国也”解云:正以言王,倾国受师,似当国之人,郑段之徒矣。
录居者,事所见也者,正以当国之人,未成为王,理宜略之。
而录其居者,春秋剌其篡逆,若不书云“王猛居于皇”则其当国之事无由见,故曰录居者,事所见也。
云不举猛为重者,春秋之徒,悉皆举重,是以下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之经,不言其大夫以之。
今不举重,故如此解也。
云以者,行二子意辞也者,正以桓十四年“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
以者何?行其意也”何氏云“以已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是也。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王城者何?西周也。
(时居王城邑,自号西周主。
)
[疏]“王城者何”解云:欲言正居,文无成周之称;欲言非正居,王猛入之,故执不知问。
其言入何?(据非成周。
)
[疏]注“据非成周”解云:正以公羊之义,以成周为正居,故言此矣,是以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城周”是也。
篡辞也。
(时虽不入成周,已得京师地半,称王置官,自号西周,故从�辞言入,起其事也。
不言西周者,正之无二京师也。
不月者,本无此国,无可与别轻重也。
)
[疏]注“故从篡辞言入”解云:正以春秋之义,立、纳、入皆为篡辞,故此谓入为�辞矣。
注“不月”至“重也”解云:春秋之义,大国之篡,例合书月,即隐四年冬十二月“卫人立晋”之徒是,何者?以其祸大故也。
小国例时,以其祸小矣,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之文是。
今此入王城之邑而篡天子,计其祸咎,实如大国之例,而不月者,正以本无可与别轻重之义,是以时之也。
冬,十月,王子猛卒。
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称王子猛卒何?(据子卒不言名,外未逾年君不当卒。
)
[疏]注“据子卒不言名”解云: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是也。
云外未逾年君不当卒者,正以春秋上下无其事故也。
而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书者,彼乃见杀,非此之类也。
而言外者,正以内之子般、子野之徒,皆书之故也。
不与当也。
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春秋篡成者,皆与使当君之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者,篡所缘得位成为君辞也。
猛未悉得京师,未得成王,又外未逾年君,三者皆不当卒。
卒又名者,非与使当成为君也。
嫌上入无成周文,非篡辞,故从得位卒,明其为篡也。
月者,方以得位明事,故从外未逾年君例。
)
[疏]注“春秋”至“辞也”解云:即“公及齐侯盟于柯”“齐侯小白卒”之徒是也。
注“猛未”至“当卒”解云:猛未悉得京师,即从篡不成,已是不当卒也。
假令得作外逾年君,问自不得书其卒,况未成外逾年君,实不得书其卒,言二者不当卒矣。
注“卒又”至“篡”解云:既不合卒,今书其名,非欲成其为君,但嫌上经入于王城之时,无成周之文,恐其非篡辞,故从其得位而书其卒,正欲明为篡故也。
注“月者”至“君例”解云:�既不成,理宜略之。
而书其月者,春秋方书其卒,若得位然,以明其篡事,故曰方以得位明事也。
言故从外未逾年君例者,即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何氏云“弑未逾年君,例当月。
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今此书月,从未逾年君例矣。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是后晋人围郊,犯天子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