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七章被俘苍岩山

首页
进。

    边报一日数至,杨谅叛军已抵达黄河岸边,正准备横渡这浑浊的天堑。

    杨素所部,必须及时赶到南岸布防,以便阻击。

    此刻,杨素脸色异常难看,紧绷着铁青的双唇一言不发,心潮确像黄河水一样湍急激荡。

    他实在难以理解,杨广为何一定逼他出征。

    他更不明白,杨广为何不调动足够的兵马?金殿之上,杨素提出,至少要十万兵力方保获胜。

    而杨广则说,杨谅不过纠集乌合之众,号称五万,实际不过一两万人,坚持发兵五万即可。

    而这五万人马,真正归杨素指挥的仅这五千马军。

    另外四千五百人,则由李渊管辖。

    特别是当杨素要宇文化及为副将时,杨广竟断然拒绝,却派宇文化及为李渊部先锋。

    不只如此,杨广还钦定了行军路线,令李渊部先行出发,经河南进河北,对付杨秀部叛军,以确保燕赵之地。

    而令杨素来潼关迎战杨谅主力,以五千人马,与杨谅三万大军抗衡。

    杨素想,这不是以卵击石吗?这不是让自己送死吗?杨广会这样绝情吗?自己为杨广继位可说是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了,杨广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呢?杨素前思后想,没有答案。

     斜阳为黄河水镀上了一层金箔,涛声依然如雷,浊浪不时湍掉一片河岸,泥土塌入水中时轰然作响。

    杨素收回思绪,他要面对现实。

    此处距渡口尚有五十余里,如果此刻杨谅抢渡黄河,那就将如黄河决堤,其势不可阻挡。

    再欲堵截,只能是梦想。

    为了胜利,必须抢先在渡口布防。

    他回头望望疲惫的队伍,狠狠心再传将令:“全速前进。

    ”军令如山,尽管战马已汗如水洗,将士们又频频挥动马鞭,马蹄荡起的烟尘,遮蔽了晴空,天地混沌一片。

     风陵渡,背后山野苍茫,面前黄水如海。

    此处河流平缓,是山西去往豫陕的惟一渡口。

    杨谅三万大军,全都拥挤在河岸上,队形有些混乱。

     皇甫诞征集了数十条战船,来到杨谅马前报告:“千岁,渡船与船工业已准备停当,请下令分批渡河。

    ” 杨谅正注目向南岸观望,没有回答,而是自言自语地发出疑问:“怪哉,对岸为何无一丝动静,不见一兵一卒?莫不是敌军设下了埋伏?” 元礼明白官军尚不及布防,为延误叛军进攻,便顺着杨谅的意思说:“千岁之言有理,我军莫要钻入敌军口袋。

    ” “你们未免过于小心了。

    ”皇甫诞有几分焦躁,“我已派人哨探过,对岸空虚,正是我军渡河的大好时机。

    ” “只怕未必。

    ”杨谅自有主张,“渡口对面即是潼关,杨广焉能不加提防?守敌焉能不来设防?本王看其中定有阴谋。

    皇甫将军,你派出的探马深入对岸多远?” 皇甫诞说来不够气壮:“千岁,末将派人在渡口询问了船工,他等俱道是对岸无一兵一卒。

    ” “这如何使得。

    ”杨谅愈发感到自己判断有理,“立刻派人过河打探,速将军情报来。

    ” 皇甫诞哪敢再说,高诺领命,飞马而去。

     静悄悄,风陵渡南岸犹如无人世界。

    以往熙熙攘攘的渡口,如今一片空寂。

    摊贩不见了,过客消失了,仿佛一阵风吹去了人间生气。

    四名步探小心翼翼,缩头探脑,试探着向前。

    似乎到处都隐伏着危机,好像随时都会射来暗箭。

    杨谅关于有埋伏的判断,使他们未探先惊。

    走起来如履薄冰,进一步似临深渊。

    过了一袋烟的工夫,他们前进约一里路左右,便像丧家犬一般,漏网鱼一样,匆忙返回了北岸。

     皇甫诞再次来到杨谅马前:“千岁,步探回转,南岸非但无一兵一卒,而且杳无人迹。

    ” 杨谅转问元礼:“你看这是何种兆头?” 元礼的用意是延缓叛军渡河,不假思索地说:“情况很不正常,若无敌军埋伏,为何不见商贾行人?愚意以为,千岁论断有理。

    ” 杨谅更觉得意:“我早说过,敌人必有埋伏,以致路断人绝。

    ” 皇甫诞此刻也觉二人之言有理,但他仍另有见解:“千岁、元将军,难道只因担心有埋伏便不渡河?如此我们何时方能攻取长安?” “皇甫将军,我们总不能明知是口袋,偏偏往里钻吧?”元礼反驳。

     皇甫诞又作假设:“若是敌潼关守备知我军到达,下令禁绝渡口通行,而致南岸不见行人,我等误认为埋伏,岂不坐失渡河良机。

    ” “可是,万一你的假设错误,敌人真有伏兵,我们岂不是去送死吗?”元礼又加反驳。

     杨谅倾向很明显:“元将军之言有理,皇甫将军可敢担保无埋伏?” “这……”皇甫诞迟疑一下,“末将不敢。

    ” “着哇,既如此,你为何一再主张渡河?”元礼有意挑起杨谅疑心,“皇甫将军该不是杨广的奸细吧?” “你?”杨谅果然中计,半是怀疑半是凶狠的目光直逼皇甫诞。

     “千岁,末将一片忠心,为的是早日兵下长安,至于渡河与否,自有千岁做主,何必无端生疑。

    ”皇甫诞已觉寒心,“此后末将不再进言就是。

    ” 杨谅鉴于无凭无据,且正用人之际,也不好处罚皇甫诞,可他一时也没了主张,便求计于元礼,“元将军,你看我军当进当退还是就地扎营呢?” 元礼未及答话,南岸腾起冲天的黄尘,那黄龙般的尘雾,挟带着风势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房屋、道路、树木全被笼罩,弥漫了大半个天空。

    风尘稍落,杨素的帅旗现出上端,遍地马军,如风暴扑向渡口。

    那气势,似乎要把整个黄河都吞掉。

     元礼故作失色:“哎呀!不好,杨广大军就要杀过黄河了。

    ” 杨谅已自惊慌:“元将军,这便如何是好?” “幸亏千岁英明未曾渡河,否则势必全军覆没。

    ”元礼赞后又说,“为今之计,当避敌锋,确保实力,不如暂时退回太原。

    ” 皇甫诞忍不住抢话:“千岁,不能退兵,将士们随您起事,为的是讨伐弑君逆贼杨广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