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废储武德殿

首页
真生子?” 刑部尚书据实回奏:“臣不敢妄奏。

    ” 一缕阳光照在文帝脸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帝脸色铁青。

     宫门太监进殿跪禀:“万岁,汉王殿外求见。

    ” “什么!”文帝大为意外,“他不在前线回京做甚?” 独孤后思维敏捷:“但愿不是兵败嵩山。

    ” “快,宣他上殿回话。

    ”文帝显得急切。

     汉王进殿,踉跄几步扑倒在御座前,就放声大哭。

    文帝见儿子满面污痕,袍服溅有血迹,情知大局不妙:“不要哭哭啼啼,速将军情奏明。

    ” “父皇、母后,儿臣险些不能再见二圣之面。

    ”杨谅止住号啕,但依然悲悲切切,“儿臣兵马到达嵩山,便欲对匪寇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然高俊坚持不许出兵,并以父皇面命相压。

    岂料他竟别有用心,暗中与匪寇勾结,不辞而别回京,匪寇则乘夜偷袭,我军地理不明,仓促应战,致使全军溃败,儿在乱军中侥幸逃得性命,父皇、母后为儿作主呀!” 独孤后震怒:“高俊竟与匪寇勾结,实乃十恶不赦!” 杨坚是清醒的,他不相信高俊会与嵩山匪寇结伙,但是他对高俊私自回京,致使杨谅兵败则是气满胸膛:“这个高俊,未免太过分了。

    ” 杨素岂能放过这天赐良机:“万岁,高俊罪不容赦,当即问斩。

    ” 独孤后不忘主题:“圣上,太子禳谢你我,又与高俊结盟谋反,犯下弥天大罪,论理当斩。

    ” “这?”文帝在犹豫,他征询地看看文武百官,“众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曾经为保太子吃过苦头的文林郎杨孝政不改初衷,又出班跪谏:“万岁,太子乃国本,不可轻动。

    ” 五原公元敏见杨孝政出头,也激起尽忠的豪情,不顾一切出班保奏:“万岁,太子本圣上亲生,骨血相依,绝不会存心谋父夺位,其中定有冤情,望万岁莫匆促决断,以免悔之莫及。

    ” 独孤后惟恐产生连锁反应,狠拍龙案:“二贼,忘记了因此所受的皮肉之苦,如今竟又信口胡言,分明是与太子、高俊同党,与我当殿杖责一百!” 文帝:“爱卿,一百下吃得消吗?” 独孤后对武士怒喝一声:“打!” 武士们将这二人按倒,当即抡起廷杖。

    独孤后当面,谁敢弄虚做假,一棒棒都是实打实的。

    七十棒左右,武士们停手:“启禀娘娘,他二人已经不动不叫了。

    ” 文帝:“爱卿,以下就免了吧。

    ” 独孤后:“打!非打够一百不可。

    ” 于是,廷杖又飞动起来。

    待一百棒打罢,再看元敏、杨孝政,早已是魂归地府,气息皆无了。

     武士有些发慌:“娘娘,他二人,没,没气了。

    ” 独孤后只是把手一挥:“拖出去。

    ”待尸体拖走,独孤后逼视百官发问:“哪位大臣还为太子说情?” 百官深深低下头,无人再敢冒生命风险。

     独孤后这才转而对文帝报以一笑:“万岁,太子、高俊一案,请秉公而断吧。

    ” 事到临头,文帝仍是难下决心。

    一束明丽的阳光照射在杨素头颅上,不由出神地注视着。

    他在设想,当太子、高俊的头被砍掉之后,将是何等情景。

    血污的脖颈,抽搐变形的五官,散乱的头发……他不敢再想下去了,那毕竟是可怖的景象,绝非美妙的画图。

     “万岁,降旨吧。

    ”独孤后催促的声音温柔中透着威严。

     文帝对令他又爱又惧又有几分恨的皇后:“爱卿的意思……” “杀!”独孤后说得斩钉截铁。

     “是高俊?”文帝有意试探。

     “包括太子!”独孤后毫不留情,“万岁,倘身上生了毒疮,终归要剜去,当断则断哪。

    ”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文帝不想落个彻头彻尾惧内的名声,他总要维护一下作为皇帝的权威。

    虎毒不食子的古训,又使他不忍对儿子下手。

    基于这两点,文帝郑重下达了关乎到大隋王朝命运的至为重要的口谕:“众卿,杨勇身为太子,不思进取,不图报效,反倒奢靡淫逸,有毒杀元妃在前,又有禳谢朕及皇母在后,犯下谋逆大罪,本该处死,姑念骨肉之情,免去死罪,着即废为庶民。

    ” “万岁!”独孤后急欲干预。

     “且听朕讲完。

    ”文帝接着宣喻,“高俊朝廷重臣,却教唆太子谋叛,又致使大军兵败嵩山,罪孽深重,念及曾有功于国家,着即削职为民,逐出京城,永不叙用。

    ” “万岁,你!”独孤后又欲抢话。

     文帝自顾说下去:“唐令则身为东宫左卫,却耸恿主人谋反,罪在不赦,即刻处死……” “万岁,你对太子、高俊处置失当,他二人当斩!”独孤后颇为不满。

     文帝:“爱卿,得放手处需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 事已至此,独孤孤后不好再说,也只有认可这个决定了。

     唐令则等人掉了脑袋,高俊全家被赶出了长安,杨勇囚居原太子府一处小院中。

    文帝格外开恩,特许云昭训陪伴杨勇。

    而监护杨勇的重任则落在了杨素肩头。

    其实,这是独孤后安排的,这无异于置杨勇于杨素的魔掌中。

    这起隋代早期的宫廷政变,最大的赢家是杨广,当然,独孤后、杨素、杨约、宇文述等也都欣喜万分。

     退朝之后,独孤后陪文帝仍乘九龙车辇回仁寿宫,她见文帝神情忧郁,关切地说:“万岁,令日国事劳顿,你太累了。

    ” 文帝叹口气:“身累无妨,最难者心累也。

    ” 独孤后明白文帝所指:“万岁,除却隐患,江山永固,当高兴才是。

    且莫愁眉苦脸,还有一件大事等万岁决策呢。

    ” “大事?何等大事?” “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