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
其八,80后这个概念到底有多大的科学性?我忽然觉得所谓的80后、90后观念很落后,觉得社会上、校园里以&ldquo某某后&rdquo来区分、抬高或者贬低人群的做法很可笑。
因为一是,如现在流行的什么80后、90后,似乎很潮,很有个性,但其实他们也是和前辈们差不多,什么性格都有。
二是,照这种分法,鲁迅、李大钊、周作人是19世纪的80后,胡适、傅斯年、毛泽东、郭沫若、茅盾、老舍是19世纪的90后,巴金、冰心、曹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凌叔华、冯沅君都是20世纪的00后。
这真的搞笑。
按此逻辑,每一个世纪都有80后、90后、00后,这样的区分有多大意义呢。
三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的确和前辈有些不同,但不是本质的不同。
这种不同是什么呢?正面的大家可以思考总结,负面的大概是比较懒惰,缺乏目标,性观念更开放,静不下来,喜欢所谓的玩酷耍炫弄潮,拼族之类的,喜欢张扬个性,其实没什么个性,只是个性泛滥。
但是这些其实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都很流行,也是年轻人的一般特征,只是形式不同,工具不同罢了。
&ldquo80后&rdquo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即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
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19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
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ldquo90后&rdquo一同被探讨。
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
泛80后,有时也泛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即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年轻一代。
从时间的概念上讲是出生于1978年、1979年、1980年后的年轻一代。
(网络资料整理)
其实这个概念作为代际差别的内涵是20世纪后期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是研究国际政治交往中领导人和外交官的政策、理念的代际差别。
另一种是作为文化的内涵&ldquo代沟&rdquo。
这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西方人提出,大概80年代在中国流行,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网络炒作起来的。
西方的年轻人似乎没有中国那么明显的80后情结或潮流。
社会上、校园里的态度是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