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

首页
子的准备”,我看了觉得好玩。

    想想历史上、现实中哪个人的爱情是完美的呢?几乎没有。

    尤其是娱乐圈,有人被“完美”地宣传了一下,很快就传出分手或离婚的消息。

    所谓“完美”观念,一是,你要找到那个完美的“他”(“她”);二是,对方也要把你当成完美的“她”(“他”);三是,你们要把爱变作和谐生活和精神对话、精神旅程。

    此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完美了。

    追求完美其实是害怕残缺,害怕失去,其心理根源是脆弱与恐惧。

    即使是鲁迅、沈从文、巴金,他们也不会觉得婚姻完美。

    因为婚姻就是生活,生活是不完美的,而且他们也不以完美为念,而是注重真实平淡。

    平平淡淡才是真呢!或者说,爱情没有完美,只能尽量接近完美。

     其六,老少恋。

    这分为师生恋和非师生恋两种。

    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讲述了一个师生恋老少恋的故事。

    根据赵薇的自述,故事源自她的亲身经历。

    她为了他天天去听他的课,啃那些很抽象的理论书,想与他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只不过那位老师婉言谢绝了她。

    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她就让它在电影中实现。

    结合民国的例子,老少恋至少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玩弄情感型。

    如胡兰成,虽然他符合张爱玲的条件,比她大15岁多,但他是个花花公子,最终张爱玲选择与之分手。

     二是,“我可以爱”型。

    如自我压抑了多年的鲁迅,刚开始对于小自己18岁的许广平的追求是若即若离,顾虑重重的,但是最终情感突破理智的藩篱,喊出“我可以爱”的呼声。

     三是,“为爱等待”型。

    如巴金对于比自己小16岁的读者萧珊的主动示爱是犹豫而善良的,他让萧珊考虑清楚,等她成熟,不想耽误她。

    萧珊也为之感动,最终巴金等来了一场忠贞爱情。

     四是,“活在当下”型。

    好像是2012年,我的一位80后硕士朋友打电话跟我说,我们都认识的一位老师娶了一个小他20多岁的妻子。

    我当时问她:“你不觉得他们差距太大了吗?”她说:“我觉得他们蛮好的,合得来就好。

    ”后来,我给那个老师打电话时终于忍不住问他:“你有没有为她想过,假如你70岁走了,你的妻子还不到50岁,你忍心吗?”我跟他很熟,他没有骂我。

    他说:“你的善良和真诚令我感动,但是爱就是爱,情感可以冲破身份、年龄等限制,而且我们没有强迫与被强迫,就是觉得适合。

    如果以年龄设限,鲁迅他们都不用结婚了。

    我们要活在当下,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只要做好现在,活在当下,未来也不堪忧,把爱当成旅程,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大意如此)这大概是当下老少恋的普遍心态。

     其七,离婚率偏高。

    谁都知道,结婚很正常,离婚也正常,但是现在离婚率的确偏高,就不太正常。

     今天,你离了吗?20世纪末曾经流行这样一句“戏侃”,但时至今日,大家已不再觉得其幽默,因为“狼”真的来了。

    据民政部提供的数据,今年(2011)一季度,全国有46.5万对夫妻劳燕分飞,平均每天有5000对夫妻离婚,离婚率为14.6%。

     从过去的谈离婚色变,到70后纠结于离或不离,再到如今80后的“离婚没啥大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正在发生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从年龄结构看,目前全国22~35岁的人群已经成为离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