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梁晓才和李顺莲都还没醒的时候,关彩衣就已经醒了。
她悄声下了地,一时还真有些不习惯。
主要是她已经许久没有睡过暖和地方,这冷不丁一睡,早起的时候嗓子还有点发干发痒。
她去喝了口水才感觉好多了,然后开始琢磨是要烧火还是再等一下。
这个时间如果是在梁家,水应该已经挑完了,柴也劈上了。
也不知道她在这边都能帮点啥忙。
虽然有了那二十多两,但她觉得她不能偷懒。
如果可能的话,其实她还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娶妻生子的。
正待胡思乱想,李顺莲跟梁晓才也醒了。
两人穿了衣裳,梁晓才说:“娘,您慢着点。
我先出去烧火。
”
李顺莲应了声。
梁晓才又到外面说:“姨娘,您也坐着。
可以陪我娘说说话。
”
关彩衣倒是对这声“姨娘”没太大不适,因为早前梁小才在梁家的时候她也听惯了。
熊金平有意不让她舒服,所以人前都是不允许她儿子叫她“娘”的,叫“姨娘”的时候多。
而且一想到以后能常常看到儿子,这些个称呼什么的,她倒也看淡了。
她说:“我还是干点啥吧。
”
梁晓才一想:“那就熬点粥吧。
早上咱们喝点粥,蒸点馒头。
对了,我得去张大娘家看看能不能借点面引子,顺便去谢谢他们。
”
古代许多人家都有面引子。
这东西也叫“老面”,说白了就是上一次蒸发面面点的时候留下来的一块旧面。
这旧面里酵母菌多,等再做新馒头的时候和到一块儿,发面就容易了,最神奇的是凉了之后这馒头也不会变硬。
只是他这一去梁家十来天,家里的老面估计没法用了。
关彩衣说:“那我先去抱点柴吧。
”
梁晓才便去拿了昨天办完和离的事之后买的一块布料和一小盒点心出去了。
关彩衣在牛棚里抱了些柴进屋,梁晓才就隔着栅栏叫了声:“张大娘,起了吗?”
烟囱上开始冒烟了,肯定是起了。
果然,没多一会儿张大娘就出来了:“哟,小音啊,回来啦。
”
梁晓才递了东西过去:“回了。
给您带了块料子和一盒点心。
这些日子麻烦您照顾我娘了,谢谢您啊张大娘。
”
张大娘说:“你这孩子,都是邻里邻居的,这么客气做啥。
”
梁晓才又往前推了推:“您就收着吧,要不我下回有什么事哪好再麻烦您了。
这眼下还有别的事想跟您说呢。
”
张大娘收了东西:“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你有啥事说。
”
梁晓才说:“我想跟您借点面引子。
我这不好些天没回了,早上蒸馒头都没面引子了。
”
张大娘说:“借啥借,我去给你拿点儿。
”说完拍拍料子和点心:“等我会儿,马上啊。
”
梁晓才极淡地笑了下。
他发现想让自己看起来有些伤感也挺难的。
他是那种特别随性的人,也极少会把不好的事挂在心上,所以“忧伤”这种情绪几乎是没有的。
但是毕竟名议上是亲大哥刚死了,笑得太灿烂也不像话。
没一会儿张大娘就带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