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回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首页
要说不跟陌生人说话,干嘛又让崔护进来呢? 其实,在唐代虽然整个社会风气是很开放的,但青年男女之间,若不是夫妻,则不可同处一室,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了。

    这女孩儿父亲不在家,她一个人和一个陌生的年青男子同处草堂之中,要是还高谈阔论的话,那绝对是那个时代里的另类,严格来说已经可以属于“野蛮女友”一类的了。

    所以绛娘不说话,不是代表她对崔护反感,而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决定的。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绛娘的含笑不语,才更让离开之后的崔护耿耿于心,不能释怀。

     崔护本来就内向,说了几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两个人,一个坐在草堂的门口喝水,一个站在满树桃花下默默地静立。

    四下里山野寂寂,悄然无声,只有春天的气息和两个人静静的呼吸。

    在这种情况下,一对正常的青年男女,我以为心里很难不荡起一圈圈细密的涟漪来。

     但是圣人讲“发乎情,止乎礼”,即使风乍起,吹皱了心里的那一池春水,但这时候又能怎么样呢?于是,两个人就在这幅美丽的乡村图景下,默默地渡过了这段既漫长又短暂的春日下午的安静时光。

     我觉得,两个人在草堂院中,在盛开的桃树下共处的这一段无声的空白时光至为关键。

    它就像绘画里的留白,音乐里的静音部分,那对二人情感的萌发绝对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平时很少接触女孩子的崔护自然不太明白少女的心思,见绛娘长久不语,虽然可以欣赏她桃花丛中默默静立的美丽身影,但心里未免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眼看着太阳已经偏西,崔护只好起身,诚恳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

    少女把他送出院后,独倚在柴门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

    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崔护不由得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美的春景图啊!但绛娘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是再也看不清楚了。

     有人会问,如果说崔护偶而出门下乡,偶而看到像杜甫说的那样,“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从而心中怦然心动的话,那还多少让人理解。

    绛娘知书达礼,又随父亲隐居在此,怎么能看到一个讨水喝的路人就也怦然心动呢? 我想,这不难理解,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首先崔护虽然内向了点儿,但举止文雅,表现得很有涵养,尤其是他还长得很帅。

    孟棨的《本事诗》和清代康熙时期的《御定渊鉴类函》引明人张君房《丽情集》都说“博陵崔护,姿质甚美。

    ”也就是说他长得很帅,这样一个年青英俊有涵养的男生并不是经常能遇见的,所以绛娘没理由对他没有好感。

    第二,崔护讨水过程中的表现,虽然显得有些羞涩,有些放不太开,甚至还有些尴尬,但这正体现了崔护是个不擅于做作,是个有真性情的人。

    甚至很多时候,男孩子有点傻气,会让女孩子觉得他更可爱,更放心。

    所以,黄蓉条件那么好,放着满天下的英雄看不上,就看上了那个傻乎乎的郭靖。

    第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段关键的两人共处的无声时光,想春日的午后,静谧的院落,满树的桃花下,一个是斯人独立,一个在背后深情凝视,此情此景,正所谓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