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回 莫道不识秋胡面,好女自有罗敷心

首页
其事,但要假托历史以名目。

    中国人喜欢以史为鉴,就像这些“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的故事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其间的情感也愈发显得淳厚。

    那些托古言今的事,只有假借古人的名义,才显得更有教育意义和借鉴意义。

     第二,京剧里秋胡的老婆叫罗梅英,也有说他老婆叫罗敷的,这两个名字让我们想到了汉乐府中的一首名篇《陌上桑》,那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就叫罗敷。

    那也是一个采桑女在桑园被调戏的事情,情节就像是秋胡戏妻故事的原型,而那则是一个标准的汉代故事。

     第三,从秋胡戏妻这个故事里这个秋胡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色与时代特色来看,她也更像是一个汉代的女人,而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

    所以说,秋胡戏妻是一个标准的汉代故事。

     那么,在秋胡妻子的身上,到底表现出了哪些汉代女子的特色来了呢?我以为秋胡妻子的身上反映出了汉代女子的四大特色:第一,敢爱;第二,敢恨;第三,敢选择;第四,敢爆发。

     先来看第一个,敢爱。

    我们现在人理解的敢爱大概多指敢于冲破种种阻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比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私奔,再比如许广平与鲁迅的结合。

    但我以为这还不是敢爱的最高境界。

    我曾经在鲁迅故居,伫立在鲁迅原配妻子朱安的画像前良久,我清晰地记得我当时想,如果眼前的这个叫朱安的女子,并不是因为要恪守封建的妇道,才在鲁迅家呆了四十一年一直到死,她若也是固执地、一意地爱着她的那个名义上的丈夫呢?我们怎么知道,她不是在坚信丈夫终能回到身边来的爱的信念下,坚强地存活了四十一年的孤独的生命。

    如果是这样,至少有可能是这样,这不是一种最固执、最勇敢的爱吗?因为无望,才见出爱的坚忍不拔。

    我不记得是哪一位哲人说过,“爱,是一个人的事。

    ”既然选择了爱,不是因为名节,不是因为礼教,就只是因为要爱的信念,杨过才痴痴地等了十六年。

    而结果只是杨过终于等到了小龙女,而朱安却永远等不回那个叫周树人的男人!朱安临死前曾经流着泪说:“我希望死后能葬在大先生之旁。

    ”所以,在绍兴,在鲁迅故居,在朱安那幅安详却苍老的画像前,我曾经莫名的流下泪来。

    如果说许广平对鲁迅的追求是一种勇敢的爱,那么朱安对鲁迅的痴心等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勇敢且悲壮的爱呢?徐静蕾曾在04年翻拍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莱坞拍的版本叫《巫山云》。

    那个故事讲的正是一个女人十八年默默爱着一个她无法得到的男人的故事,而那个男人却一无所知。

    直到那个女人临死前,她才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那个男人予以表白。

    在我看来,那长长的一封信与朱安短短的一句临终遗言并无区别,那十八年的固执之爱与朱安四十一年的孤独等待也并无区别。

    所以我以为,她们都是用生命实践了敢爱的最高境界。

     我们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也是这样,丈夫去求官,新婚五日后就走了,作妻子的这一等,等闲间便等了五年,到了唐代变文里,就改成等了九年了。

    后来戏曲里这种情节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男人都认为作妻子的在家里等丈夫是件天经地义的事儿,所以让女人坐在家里“等待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