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回 金山成古迹 报德在来生

首页
这块鲜肉,少不得有一场懊恼。

    算他晦气,那批迎亲的人白受那活老虎一阵打骂而已。

     且说大姑投江以后,趁着波涛之势向下流头漂去,其时恰有一个道人,年已百有余岁,须眉皓白,精神却颇矍铄,因事过江,自己掌舵,慢慢驶行,瞥然瞧见上流淌来女子,还不知她生死。

    这道人一念慈悲,便要救她起来。

    无奈她是个终身不近女子的人,自幼至老不曾和任何女子沾一沾手足,碰一碰皮肤。

    现在年长如许,很不愿为这女子而破他终身戒行。

    要是坚决不碰着她的身体,却用什么方法救她,而水势湍急,这救人的机会真个转瞬即逝。

    道人略一沉吟,只得毅然说道:“宁可丢了我这戒行,断不能见死不救?”于是移近船身,伸一篙点住大姑之体,再蹲下去用力把她拖了过来。

    谁知大姑溺水太久,返魂无望,早已香消玉碎了。

    道人想:事已至此,既不能复生,这尸体也该拉起来,拖至岸上,好好埋葬才是正理。

    想着,便用尽全身的气力将尸身拖上船来。

    不料尸腹淹胀,骨胳浮肿,刚刚拖得一半,猛听刮的一声,早把尸身一只腿子扭断,接着忽然几个巨浪,把道人的船也打翻了。

    道人既要挣扎,势不能再顾尸体,结果道人自己因稍识水性,居然逃出性命,那大姑尸体却始终漂流开去,不知所之。

    这道人上得岸来,自思本为救人,反把人家弄残,不但惨酷已极,而且大违自己百余年修道立戒的本衷,自念有生迄今总没干过这等恶事,如今忽于垂死之时闯此弥天大祸,良心内论,昼夜不安,不觉得成疯痴之症,不上数月就奄奄而死。

    那大姑灵魂却有江神收管,送至水晶宫中。

    龙王敬她节孝,十分忧礼,并为说明前生之事,大姑心下恍然。

    龙王又笑道:“你还有个同道中人和你同谪同罪,如此那般一回事情,只要过得此生,来世与你同时谪满,修道皈真。

    此人今生作了一个道人,虔诚修行,戒律极严,如今百有零岁,因为救你之故,将你尸身残伤。

    他懊恨悲悔,不久亦就去世了。

    ”大姑听了倒伤感起来,道,“为臣妾一人苦命之故,已经害了别人,不道身死之后还要带累好人遭殃,岂不可痛!”龙王道:“这也是他命该如此。

    虽说因你而病,病而死,究竟与你无干。

    不过他于无心中犯此伤残尸体之罪,来生恐怕也要成点残疾。

    好在于他性命功行毫没关系罢了。

    ”大姑听了,益发心中不忍。

    龙王劝说了一会,也就罢了。

     过了几时,那古书生因营业得利满载归来,凑巧他后母于氏于前几天去世。

    古书生哀毁之余,并至各亲友处查得妻子殉节之事,心中万分悲痛,竟将所得各种金宝尽数沉于江中——即传闻妻子投水处。

    古书生本人便弃家学道,不知所终。

    后这事传入水晶宫,龙王请出大姑,对她说明原委,因道:“贤夫妇节烈孝义,神鬼共钦。

    尊夫既已出家,前程未可限量!夫人不日当由寡人牒送冥府,再转人生。

    千年功行,至此即可圆满!寡人念贤夫妻贤德苦情,已着江神就夫人尽节之处,凭藉尊夫所掷金宝之气,捐出水面若干亩涌出一座孤独江面的岛山,供后人凭吊矜式之地。

    传谕已久,近日想可实现了。

    ”大姑感激叩谢。

    后来江中果然涌出一山,世人有知此山成功的原因,便都称为“金山”。

    千百年来,越积越高,地面也越广,至今尚为中国名胜之地。

    这都是后话,不用再述。

     单道大姑之魂得龙王牒送投生,因不忘那座金山,转世为人,即在金山脚下何姓人家。

    堕地能言,神灵不昧,呱呱在抱,即不进荤腥。

    稍长,便立志修道。

    她父何杰、母刘氏都是忠厚善人,深信仙佛,见女儿如此虔心,也甚愿成她之志,不去阻拦她。

    转瞬过了十余年。

    那姑娘乳名兰仙,因在家修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