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卷下 文學第四

首页
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語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 20衛□(王介)始度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

    □(王介)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

    □(王介)體素羸,恆為母所禁。

    爾昔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

    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既共清言,遂達三更。

    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

    既彼我相盡,丞相乃歎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

    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

    」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羽妾)如生母狗馨。

    」 23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應在阿堵上。

    」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

    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

    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25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

    」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

    」支道林聞之,曰:「聖賢故所忘言。

    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善雲梯仰攻。

    」 27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 28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

    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

    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

    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 29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

    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30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於瓦官寺,講小品。

    於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

    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

    此道人每輒摧屈。

    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

    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

    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

    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

    賓主遂至莫忘食。

    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牛鼻,人當穿卿頰!」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

    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後遂用支理。

     33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

    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答。

    殷去後,乃云:「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

    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

    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36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

    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

    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

    須臾支退。

    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

    」因論莊子逍遙游。

    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

    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37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

    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

    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38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苟子,許大不平。

    時諸人士及林法師並在會稽西寺講,王亦在焉。

    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絕優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

    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復屈。

    許謂支法師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