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时凭今吊古。
这长安大道,生随风卷,驴屎马溺之气袭人口鼻。
回思在家之时,何等清闲,未免有些伤感。
又想起男子志在四方,恨不得插翅腾空,霎时便到长安。
家人李福巴不得赶着八人,一路同行。
朱着虚见窦忠一派富贵气象,李逢吉等十分巴结,所以访亲问友,故意迟延在后。
一日,行至南阳地界,询及土人,离城只有五十余里。
若虚思进城歇息,策马加鞭,大约行了三十余里,看看红日西沉,望见一个老人,跨着青驴,纶巾羽扇,飘飘若仙。
后面跟着两个青衣童子,一个肩挑竹杖,挂着青蔑小篮,内盛木兰花,香气扑鼻,心腑俱凉;一个手提酒瓶,风送香醪,舌下生津。
若虚欲上前问路,数次加鞭,赶之不上。
转过几处杨林,忽然不见。
若虚举目四下一望,却不是官塘大路,到了一个乡僻所在。
遥望竹苞松茂,一族寒烟。
有个居户人家,不得已上前问讯。
过了月池,见八字门楼,上书“痘母词”三字。
李福将门一扣,内中犬吠不休。
须臾,走出一个中年尼僧,问道:“客官何来?”若虚不等李福开口,便答曰:“我们有事要进南阳城,偶然失路,烦大士指引。
”尼僧道:“官人要进城,如何从小路到这里来?此地进城还有四十里。
”若虚道:“大士有几位令徒?”尼僧道:“就是小尼一人。
”若虚道:“卑****在宝庵中借宿一宵,明日早行,可容纳否?”尼憎道:“出家人慈悲方便,歇息尽可,款待却无。
”若虚道:“卑人来得造次,不见喝叱足矣。
”命李福带马进庙,先拜了圣神,次向尼僧施礼。
举目各处观看,见神像如生,心生敬畏,当面供着香花水果,十分精洁。
两廊之下,尽是朱漆栏杆,小池内金鱼对对,花台上蛱蝶双双。
太湖石畔,箓竹猗猗,夹道槐阴,白鸟鹄鹄。
两廊外另有一座小小客堂,横书“小洞天”三大字,壁上字迹淋淋。
近前一看,上写道:
良夜伊何静,香残许自烧。
无心怜客恨,有意惜春宵。
市远难沽酒,思繁强品箫。
青云何处去,叫客独伤雕。
三元居士李靖题
春夜夜何在,醉卧仍复起。
月色照庭除,徘徊吟不已。
问我何所思,霄汉横秋气。
披衣觉露滋,空阶滴疏雨。
性情万古同,莫道称知己。
靖再题
若虚看罢,连声称赞不已。
叹道:“此人志气不凡,怀抱非小。
今番进京,务必要去拜访。
”须臾,尼僧献茶,排出山珍果品,鲜色非常。
若虚问道:“这题诗的一位李先生,几时邀游到此?”尼僧道:“五年前到小庵,挂过了单的。
”若虚曰:“何为挂单?”尼僧道:“出家人借歇,名为挂单。
前日闻他在越王府中作了幕宾。
以小尼愚见,越王未必识贤,此人非甘居人下者。
或者心中别有所图,亦未可知。
”若虚问道:“大士是中年出家,是幼年出家?”尼僧道:“亡国余奴,枉劳下问。
”再欲问时,尼僧掌灯,催他主仆二人进客堂安歇,自去敲钟擂鼓,也进禅房安歇去了。
若虚心中想道:这个尼僧必是陈后主宫人。
陈后主好酒娱诗,所以宫人亦皆风雅。
睡至二更时分,心犹不寐,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嗟嗟,李福鼻息如雷。
若虚心中想道:这般凄凉景况,怪不得李靖清夜赋诗。
将交三更时候,忽闻钟鼓齐鸣,箫管沸耳,若虚好生惊异。
举目看时,不觉身子已出房外。
只见痘母娘娘坐在殿上,好些有像面善。
两边数十个女童,长幼不等;下面数十个长衣大汉,分立两旁。
娘娘分忖道:“把张七姑唤进来。
”两个凶恶汉子,牵四十多岁的一娘子,跪在阶下。
娘娘怒骂道:“痘疹有常例,三日发热,以通脏腑脉络。
又三日开腠理发苗,以象六数。
始于头面,以象天星;畅于四肢,以象万物。
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