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我没有停步径直走进自己房间。
简教授作为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被警方请去协助侦察。
现在我们律师学院的三年级所有同学全部聚集在公共教室等待他的归来。
我发现这堂课的出勤率比以前高出许多,包括其他院系的同学都来旁听。
大家肯定都抱有同种愿望,希望听听简教授对案情作出分析并及时了解警方的侦破进度。
简教授依然不紧不慢坐在前台讲桌边。
比起上个学期他的头发更白了,身体更显羸弱。
“今天大家是约好在这等我的吗?”简教授一定是发觉了同学们的别有用心,刚翻开课本就与我们开起了玩笑。
“呵……呵……”大家不约地笑出来。
“教授我们都知道你去办案了,希望听听你的观点……”“是啊,您说说吧……”大家附和着满怀期待地看着他。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继续上周的讲解……”简教授没有理会大家的提议,我们随着他的要求把书翻到351页。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运行过程和机制……”简教授一边说着一边熄灯打开幻灯片:“大家先不要问案情,首先应该明确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犯罪行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明确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随着教授的讲解,教室安静下来。
任何一个参加听课的人都应对这堂课记忆深刻,简教授用了我印象中最具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调给大家讲解,时间一分一秒在指缝间流走了,谁也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直到电灯重新打开。
“现在大家对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运行过程和机制都有了理性的认识,现在让我针对具体的案例向大家做出分析……”大家摒息注视着简教授。
他再次熄了灯,打开幻灯片。
我看到屏幕上107案件中的唯一现场证据案犯遗留的字条在眼前放大。
“我恳求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儿的原谅!”“请大家仔细阅读并观察这个字条!”简教授在一边提示。
我们都默念着,但是想不出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这个字条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字迹清秀工整、书写流畅、纸张干净、语法正确而且中规中矩,超乎我们日常书写和口语的习惯……特别是一句话中连续使用了三个“的”助词修饰词,而且他用了“恳求”这个书面化的词语……因而我得出的第一个推断是,这个罪犯受过良好的教育、做人兢兢业业应该从事至少与文字有关的职业……另外能够写出一笔秀丽字体的绝对不是五大三粗之人,而是中等身高略瘦表面看起来较文弱之人……”我没想到简教授会从一个看似简单的字条上面分析出如此多的“结论”,感觉犹如天方夜谭。
“大家都见过现场的模拟情景,受害者是在闹市商业区儿童购物中心走失,案发点距走失点不过百米,结合字条我可以断定罪犯年龄在四十岁上下,家中有一个年龄在十岁以下的女儿,同时我大胆推测他是一个偶然犯……”“教授为什么推断罪犯是偶然犯?”一个学生提出疑问。
“很好,这正是我要做出的第三个推断……”简教授面向那个同学露出赞许的微笑继续说道:“第三个推断是罪犯是受有某种程度心理创伤的人,请注意我没有说他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人”。
他的这种心理创伤只是间断性的,在某种刺激下可能突然产生,绝对不影响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说到这里,简教授完全停了下来,他打开电灯。
我们都跟着他静静地坐在位子上,想着他做出的分析,感觉距离那个罪犯越来越近。
“为什么说罪犯是受有心理创伤的人呢?”简教授重新开始解答我们的疑问:“第一,案发现场是在晚上八点左右,他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从容地收拾好现场,把女孩的衣物、鞋子摆放整齐,好像在收拾自己的东西一样,完全超乎一个惯犯应有的作案心态……第二,由于是在晚上、漆黑的小巷中,受害人根本没有可能看到他的长相,但是他却残忍地弄伤了女孩的双眼,说明在那一瞬间他突然受到了某种刺激导致心理变异……第三,法医报告提到受害人处女膜完好,说明在过程中他突然终止了行为而且在事后他留下了字条……试想这一系列行为怎么会是惯犯所为?而且在那个时间和场所根本不可能有外力致使他终止行为!所以结合以往的经验我推测他受到过一定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很可能来自于家庭的残缺,夫妻感情的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