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1章 革新

首页
遵从了很多朝臣的建议,这女将军以欺瞒之罪,被削去官职,但第二天,又以孝廉武举的身份入仕,被征召入宫为侍卫,同样是从六品。

     一降一升,同时兼顾了两帮人的呼声。

     举孝廉向来是儒生的专利,走的文臣路线,如今举出了一位武将,还是女的,也让朝臣不满。

     但刚有人提出抗议,女帝就问了一句:“诸位爱卿翻看今年的孝廉名单,可有能比她更加孝顺淳朴之人?” 众人哑然。

     其他个州郡推举的孝廉,都是普通的侍奉父母,卧冰求鲤之类的老一套。

    跟这位替父从军的大阵仗来比较的,真真一个也没有。

    如果这位不堪为孝廉,那么其余众人更加没脸呆在这个榜单上了。

     众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于是,天裕朝第一位封官的女子,便是这位武将了。

     之后又有两位绣娘献上了一种脚踏式的针绣机器,虽然阵脚还嫌粗糙,却也是突破性的创举,袁萝又赏赐了她们工部末等小吏的官衔。

     再之后,袁萝提出在科举中设立女科,作为选择女官的途径之一,朝臣在一番抗争之后也只能认命了。

    女将军都有了,女文臣也不算太出格。

     这件事几乎影响了整个天下的历史走势,只是身处于当局的那些人,大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连串事件的重要性。

     在朝廷和百姓的眼中,女帝登基,所以需要些女官上传下达,更方便服侍。

    女主临朝本就少见,略改革些制度,也是正常的。

    这些女官女将,大概都是一时的,等到将来下一代皇帝变成了男的,朝堂上自然也会恢复正常。

     大概只有袁萝,还有远在北戎的那个人,知晓未来的世界,将会如何发展。

     *** 北戎的冬天来得很早,刚入秋,下了一场雪,天气就冷了下来。

     皇城的宫室内,早早升起了铜炉。

    赤红的火苗舔舐着沾了油脂的木炭,散发出清淡的松香味儿。

     站在桌案边,看着手里的信笺,连延秋不禁露出笑意。

     她干得比自己想象中更好,只有短短两年,这朝堂的变化之快,就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银丹湖上的通道也已经建完了。

    从头到尾都用了从南方州郡调派过来的工匠,完工之后将人打发回去。

    在北戎的部落之间,他略施手段,就散播出银丹湖上神迹现世的消息,中原的女帝是龙女降世的说法在北戎甚至比天裕还要流传广泛。

    甚至在有心人的鼓动下,一些小部落出现了立龙女神位祈求风调雨顺的行为。

     道路打通,下一步就是如何将路利用起来。

    信笺中她提到的法子倒是个好计划。

     连延秋正想着,大门被推开,一个人影匆匆跑进来。

     在北戎的地界里,能这么连门都不敲就冲进他房间的也只有一个人了。

     伴着蔡云衡的身影,几片雪花带着飒爽的寒意涌过来,让人精神一振。

     扑到桌子边上,他迫不及待问道:“京城里来信了?” 在这片土地上渐渐变成了说一不二的存在的青年武将,却在这时候急切地像是要吃到期待已久的糖果的孩童。

     难怪他着急,蔡云衡这边的战报传递更频繁,但都是通过兵部,极少见到她亲笔所写。

    而跟连延秋的因为涉及太多机密,倒是她经常亲自动笔。

     连延秋没有吊他的胃口,将信笺递了过去。

     看着熟悉的纤细炭笔字迹,他满心欢喜。

    尤其看到最后交待连延秋保证身体,顺带问候他一声的时候。

     “只是普通的客套话而已,用得着这么高兴吗?”连延秋瞥了他一眼。

     睹字及人,略解相思,蔡云衡心情好,不想跟他多嘴。

     “反正再过几年,迟早要回去的。

    ”连延秋继续说着。

     蔡云衡一怔,“这么快?” “谁让你在这边干得太好了。

    ”连延秋辛辣地笑了一句,“不召回去,朝廷可要担心了。

    ” 随着连续不断的征战和胜利,蔡云衡在北戎的威望越来越高,肯定不可能长年累月的驻守。

    这片土地距离权利中枢太远,官员必须定时召回轮换,防止尾大不掉。

    这个与信赖无关,必须形成一种制度。

     捏紧了信笺,蔡云衡期盼的目光透过窗户,遥望着外头满目雪花。

     这个季节的京城,应该还秋意满满,果香四溢吧。

     *** 深秋确实是收获的季节。

    袁萝看着桌案上摆的满满当当的果子,心情特别好。

     最近,司农寺那边传来好消息,从海外商人那里获得的几种新农作物都培植成功,摆在袁萝面前的就是第一批果实。

    也预示着,这几样作物都可以大规模推广种植了。

     不久之后,天裕百姓的餐桌可能会大变样。

     胡萝卜、西红柿,还有玉米,袁萝捻着金黄的米粒儿,这东西不仅人能吃,剩下的还可以喂养牲畜,是抵抗饥荒的法宝。

    等到将来土豆番薯也能一起引进来就更好了。

     除了这些农产品,袁萝还广泛地搜罗海外的文书典籍。

     这个时代海外诸国的文化水平其实远低于中原,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比如纺织机械,中原习惯了桑蚕养殖和棉花,大多数的织布机械都是针对这些开展的,对羊毛这些就落后一些了,而北戎更是不济,对皮毛的使用大都是硝制之后制作大衣。

     西域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简单的机械,制毡制毯,袁萝命人去搜罗这方面的机械典籍,又命令工部的工匠进行改良,如今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这一天,看着摆在大殿里的制成品,袁萝绕了两圈,又仔细看了制作出的产品。

    与后世的羊绒制品不能比,也能制个衣裳斗篷了。

     顾弈揉捏着粗糙发硬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