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伴你高飞

首页
&ldquo因为你,我想开始余生。

    &rdquo &ldquo我们的余生早已开始。

    &rdquo 01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做一遍就会上瘾。

     这一生,让我上瘾的事有两件:第一件是关于那人和他的一切,第二件就是旅行。

     也许,从我向世界迈开了行走的第一步开始,就注定了我再难停下来。

     有个叫保罗·索鲁的美国作家就写过一本叫《旅行上瘾者》的书,他在书里说:我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不属于我的地方,我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乡人。

     而我也是个异乡人,不过,我更喜欢他的另外一句话:地球上有一道裂缝从加利利海延伸到莫桑比克海岸,而我就住在裂缝的边缘。

     那段时间我回到老家住了几个月,每天什么也不做,帮我爸做做按摩,陪我妈唠唠家常。

    我能清楚地看到,这几年,在他们的脸上新增的皱纹。

     这些年南陆一直想接他们到北京来住,可我妈和我爸都是固执守旧的人,总说北京空气不好,不如老家自在。

     不过自在的二老开始操心起我的终身大事,先是旁敲侧击问我之前在医院工作男孩子多不多,又说谁谁谁结婚了。

     我说:&ldquo妈,如果遇到合适你们审美的青年我会加倍留意,好好把握的。

    &rdquo 我妈:&ldquo真的?&rdquo 我爸:&ldquo什么合适我们的审美,你这孩子,最重要的要合适你自己。

    &rdquo 我插科打诨,说:&ldquo好好好,你是我亲爹,你说什么都对。

    &rdquo 那段时间,我暗中计划着再去一次南非,我想去看看保罗的莫桑比克海,这一次没有小D,也没有周缈,我要一个人去。

     然而,我的南非之行没有成行,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下午两点十一分,尼泊尔发生八点一级地震,珠穆朗玛峰雪崩,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吉隆县等地受强震波及,受灾严重,均有伤亡。

     后者是我心中的神圣之地,而尼泊尔亦是个十分美丽的国度,在那里生活的居民非常质朴,孩子们有着大而黑的眼睛,眼神像雪山一样纯净。

     我接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受灾区现在肯定需要各方救援。

     我没有多想,改了去南非的行程,四月二十七日,匆匆备了基础医疗物资和一群同样心系灾情的青年志愿者辗转抵达加德满都,这些志愿者很多是从网上招募的,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遍布各行各业,途中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得知其中有两位是医疗工作者。

     加德满都已经快要成为无政府状态,我们中间有一小部分人留在了那里为落难同胞提供各种消息,或为协助候机乘客送水送粥。

     我随着大部队出发前往现场参与挖掘和搜救工作。

     这个高原之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迹被毁,寺庙倒塌,城池化为废墟,满目疮痍。

     作为一个曾经亲眼见过这座美好的城市,并为之驻足停留的游客,我来不及为它们感到悲哀,因为在那些被埋在废墟里等待着救援的生命面前,这些似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在加德满都灾区现场,遇见了两位穿着蓝色制服的救援人员,得知他们是来自我们中国的蓝天救援队。

     语言不通、没有后续补给以及当地恶劣的环境,都没有影响他们在这次国际救援任务中争分夺秒地展开工作。

    有时候一忙起来,大家错过饭点,靠一些饼干之类的食物充饥。

    他们的存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在重灾区,最惊心动魄,也最让人难过的还是看到被救援人员用担架抬出来的人,他们不是重伤的伤员就是没有了生命体征的遗体。

     生命如此坚强,又如此脆弱。

     &ldquo帐篷医院&rdquo里的病床几乎一直处在满员状态,医生在密闭的帐篷内,穿着白色长大褂,夜以继日地展开着救援工作,可是等待治疗的伤者始终排着长队。

    我和同来的那名姓高的医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帐外接诊这些可能来不及被救治的人。

     也是在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ldquo时间就是生命&rdquo这句话的含义。

     到了夜里,我们依然不敢去睡,心里想着也许自己少睡一会儿,就能多救回一条生命。

    有时凌晨时分,高医生会好心地催促说:&ldquo南医生,你去帐篷睡一会儿,这样下去不行,去吧,这里有我。

    &rdquo &ldquo我没事,你去休息吧。

    &rdquo &ldquo我是男人,我撑得住,你快去。

    &rdquo 我的身体确实已经劳累不堪,眼皮也在往下沉。

     四点左右我和衣躺下,不到六点又警醒地爬起来继续开展工作&hellip&hellip 02 二十八日下午,一个救援人员把一位受了伤的妇人送到我们面前,说:&ldquo她吵着要去找自己的孩子,让我们帮她做个包扎。

    &rdquo他又粗略说了一些救援的情况,表示:&ldquo现在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加德满都在内的城市区域,偏远乡村地区的灾情可能更为堪忧。

    &rdquo &ldquo越是偏远的乡村地区,医疗条件越不发达,信息可能根本无法传递出来。

    &rdquo 我想起《一万次别离》拍摄期间,自己曾经和小D他们去过一个叫蓝塘的北部村落,在那里能欣赏壮美的雪山、日出和日落。

    尤记得当时,我们借住在一户淳朴的村民家,那家的女主人会做好吃的酸乳酪和一种加了黄油不知道名字的煎饼,他们都是那样热情和善良的人。

     我一直在试图打听他们的消息,辗转得知地震引发了雪崩,蓝塘村整个村子被吞没,几乎无人幸存时,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当天,我对高医生说:&ldquo我准备去附近的村落看看。

    &rdquo 高医生不同意这样的做法:&ldquo这太危险了,南医生,你理智一点,现在很多村庄都在被围困区域,很可能道路阻断,政府都无法到达,凭你一己之力能做什么?&rdquo &ldquo没错,是很危险,可是我们来的时候不就已经做好可能会有潜在危险的准备了吗?&rdquo &ldquo在哪里救人都是救人,你为什么非要冒更大的危险去村庄?&rdquo &ldquo高医生,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村庄可能有一些仍然活着的人被埋在瓦砾之下,如果没有人去对他们伸手的话,他们只能活活等死。

    &rdquo &ldquo如果你一定要去的话,&rdquo我的话说得很重,我以为高医生要骂我不可理喻,可他顿了一下,吐出四个字,&ldquo算我一个。

    &rdquo 我一时之间悲喜交加,感动地说:&ldquo谢谢你。

    &rdquo 当天晚上,高医生兴奋地告诉我有两个记者要赶去加德满都附近的村庄做报道,我们可以同行。

     而我不知道,在我离开加德满都市区的几个小时之后,有一名中国籍男子旅途遥遥地赶到了这里,他高大冷峻,风尘仆仆。

     他的身影穿梭在一个又一个重灾区,弯腰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帐篷,满面焦虑地向所有人打听一名叫南江的中国籍女子的消息。

     所到之处,山河破碎,城池尽毁,人人自危,空余风声呜咽。

     夜色像怪兽一样将这座伤城笼罩,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绝望的、伤痛的气息,无尽荒凉,那人幽深的眼睛沉在夜色里,像狼眼一样闪闪发亮。

     可是,如果你盯着那双眼睛看,会看到无限悲悯。

     我们和那两位异国记者连夜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抵达一个不知名的村庄,那里的情况并不比市区好,建筑已经无一完整,尽管从陆路或者用直升机运送物资并不难,但是受灾区域太广,政府和救援组织的援助还是顾不上来。

     幸存的村民们只有老人和部分孩子抱团聚集在空旷处,他们中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受了伤,而其他人没有等到救援,正在用自己的双手试图搜救和找寻可能还被埋在废墟里的亲人和同伴。

     薄薄的月光下,我们打亮了手电筒,照着他们粗粝的沾满了灰白水泥和尘土的血迹模糊的双手。

     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那样的画面。

     在被疾病所累,被流言所指,被情感所困的时候,我也曾有过特别绝望的时刻,无数次想过,活得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为了这残破的生命去坚持。

     那时我还不明白,生命的庄严与肃穆就在于坚持,坚持与宿命抗争,输得一无所剩又何妨,至少努力过了。

     当新一天的曙光普照大地的时候,一夜未眠的我和高医生已经累得几乎抬不起头。

     地震发生时,幸存下来的村民多半在外面干活,受伤并不算严重。

    但其中有两位从屋里逃生,一个断了腿,还有一个伤得更严重,伤口因为拖延被感染了,如果我们再晚一点来,极有可能危及生命。

     高医生是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我协助他为伤者做了处理之后,两位记者将伤者送去了医院。

     下午,我给一个孩子包扎受伤的额头,孩子只有六岁,父母都在这场地震里丧生了,我蹲在不谙世事的他面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