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录 诗歌赏析

首页
掩泪强开酹月筵,少年不管雪人颠。

     欢贪天上琼楼月,黯杀人间霜树园。

     《杏花如梦作梅花》这部小说的回目,全部取自傅山的七言诗作。

    傅山虽然著述颇丰,但类型很多,算不上以诗歌见长,七言诗的数量并不算多。

    同时,由于条件限制,我没有办法遍历所有傅山的作品,因此在诗句的选择上,部分章节便显得有点牵强,譬如只考虑了字面的意思,或文词符合该章回的意象,以至和整首诗的意境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一定出入,甚至是南辕北辙。

     为了避免误导读者,我将所有回目中用到过的傅山诗作一一列举如下,并做了简单的赏析点评。

    时间有限,才疏学浅,一定有疏漏或谬误之处,希望大家能不吝指出。

     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愿有一字一句亵渎古人。

    纵使没有办法完全做到这一点,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希望能做到最好。

     杏花如梦做梅花 ——山居岁月的恬淡清雅 茅檐瓦雀乱飞回,五日连阴黯不开。

    陈谷野田无啄处,荒畦鹐出菜根来。

     桥南桥北雪杈枒,青豆倾筐向酒家。

    忙过小亭吹石竈,杏花如梦作梅花。

     北门书汜想婆娑,绿野先生识未譌。

    文移风流偏大卤,喜缘何必到西河。

     总奖孤亭入图画,寂寥寻取兴头扶。

    阴晴不住烟岚过,真个云山涌坐隅。

     ——《草书七绝诗四条屏》 这四首七绝,出自傅山的一幅字——《草书七绝诗四条屏》,水墨绫本,(每幅)纵198.7厘米,横4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字,便是这部小说名字的来历。

    四条屏,圆转曼妙,挥洒如意;四首诗,清雅隽永,浑然天成。

    山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跃然纸上。

    所谓诗书双绝,大抵便是如此。

     我曾经客居在上海,先后长达五六年的时间。

    每有空闲,便会去上海博物馆闲逛。

    一直很喜欢上海博物馆,建筑方正大气,陈列井然有序,当然,更重要的,是气场很合。

    喜欢瓷器馆的某个保安,他总是很积极地向观众称赞雍正的瓷器,那种卖安利的劲头儿,让我这个纯“四党”也感到自愧不如。

     当然每次去上博,最想看的,还是这幅傅山的七绝诗四条屏,但每次都没有遇到它在展出。

    期待相逢,却总是错过,在上博看过傅山的其他书法作品,也是这样的大草,但确从来没有看过这幅,始终是个遗憾。

     傅山的这种连绵狂纵的大草,便是本文中一直出现的,褚仁最喜爱和最擅长的那种。

    傅山是个风格很多变的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真草隶篆都有,其中仅草书就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风格:章草、今草、大草。

    而这种尺幅巨大,纵横开阔,具备极强视觉冲击力的大草,却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是各个拍卖行和博物馆中最常见的。

     这种书法风格,是晚明时期奇劲、奇横、奇清、奇幻、奇古的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而傅山,则完全继承和延续了这种审美观:不拘成法,狂放率性。

    傅山之后,有清一代,草书大家再无出傅山其右者,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审美风气的改变。

    看看瓷器就知道了,同是唐英督造,从雍正朝的空灵清雅,到乾隆朝的繁复绵密。

    最后到了清末,又变成了慈禧时期的刻板做作,个性被一点一滴地扼杀。

    明与清,真可谓审美观不同是没法做朋友的。

    对于傅山这样的艺术家来说,由明至清,除了剃发易服之耻之外,整个社会审美风气的改变,也是同样令他痛苦的吧? 我一直很喜欢傅山的这种草书,也常常戏称为“医生体”。

    看吧,医生擅写一般人看不懂的草书,打大明朝时候就有了,不单单如今才有呢! 此润伤心异国逢 ——百转千回的黍离之悲 生时自是天朝闰,此闰伤心异国逢。

    一日偷生如逆旅,孤魂不召也朝宗。

    葛陂几得成龙竹,苓服谁寻伏菟松?打点骨头无顿处,杨孙随处暴高峰。

     ——《右玄贻生日用韵》 诗题中的“右玄”是陈右玄,也就是小说中提到过的陈谧。

    根据《山西通志》记载:“陈谧,字右玄,阳曲人,聚徒汾西,妙解医术,与傅征君为友。

    ”根据《傅青主先生年谱》记载:“(傅山)四十八岁,以飞语下太原郡狱。

    忻州张中宿同繫。

    先生抗词不屈,绝粒九日,病甚,阳曲陈右玄治之而愈”。

    小说中提到这位陈谧时,说他是傅山狱友,这个是臆测的。

    按照上面的说法,张中宿是狱友无疑,但是并没有说陈谧也是狱友。

     在顺治初年,傅山和陈谧过从甚密,两人一同在山西大地上各处联络义士,为反清大业奔走。

     陈谧在当时也是一代名医。

    相传现今山西太原大宁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大宁堂药店,便是陈谧在明末创立的,“大宁堂”一名,来源于傅山为其题写的七言律诗词中的两句:“阎浮病苦能除却,不愧堂名是大宁”。

     这首诗题目有一点难以理解。

    “贻”是送的意思,“用韵”是写诗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陈谧过生日,傅山写诗赠送;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傅山过生日,陈谧限了韵脚,傅山自己写诗。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感觉并不是傅山过生日。

    而有些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并根据这首诗去推算傅山的生辰年代。

    当然,如果是陈谧过生日,傅山写这样的提及死亡的诗,应该是非常不吉的,但是以陈谧和傅山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共同的志向,似乎也并无不可。

     这首诗写于乙酉年,也就是顺治二年。

    这一年的六月是个闰月。

     诗写得很有些巧妙,前半段浅显晓畅,平白如话,但又雄浑隽永;后半段却处处用典,略带一点艰深晦涩。

     你出生在大明的闰月,这一次的生日又恰逢闰月,但是我们的国家却已经不在,此时此地我们已经是相逢在“异国”,同为遗民的心情是如此的悲痛。

    我们都是苟且偷生的人,如同行旅中的侨民。

    我们孤单漂泊的灵魂,即使没有人召唤,也始终向着大明正朔。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费长房一样得到神仙传授的竹杖,能在葛陂化作巨龙,鞭挞百鬼。

    就算是有伏菟松下可以延年益寿的茯苓,对于我们这样苟活的生命,也是毫无意义的。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也没有可以安息的地方,就让它曝露在遍生幼杨的高岗之上罢了…… 其中“葛陂几得成龙竹”一句,典出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房(费长房)忧不得到家,公(壶公)以一竹杖与之,‘但骑此得到家耳。

    ’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

    ” 这是好友生日的时候,傅山赠送的诗,但其中却充满了深深的悲痛和厌世的情绪。

    故国凋零,让每个遗民都成了失去父母的孤儿,如同无根的飘萍一般,随波逐流,找不到自己可以扎根的土壤,也找不到自己可以依持的支柱。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有意殉国,但又不甘心这样白白放弃生命,在这种矛盾纠结当中,这些一片丹心的遗民,每一天都是煎熬,每一天都是无奈…… 傅山常常称自己为“侨民”,是侨居在清朝的人。

    像是一个时间的旅人,被历史抛弃在不属于自己的国度,痛苦而无奈地活着。

    若是地理上的“侨民”,尚可以辗转万里,跨越关山回到祖国,但这历史上的侨民,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再回到已经逝去的大明王朝。

     恋着崇祯十七年 ——遥念江南明月那最后一缕弘光 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言。

    徐生许下愁方寸,庾子江关暗一天。

    蒲坐小团消客夜,烛深寒泪下残编。

    怕眠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

     掩泪山城看岁除,春正谁辨有王无。

    远臣有历谈天度,处士无年纪帝图。

    北塞哪堪留景略,东迁岂必少夷吾。

    朝元白兽尊当殿,梦入南天建业都。

     ——《甲申守岁》二首 1644年,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明朝的最后一年。

    也是清朝的顺治元年,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年,还是李自成的大顺永昌元年。

    甲申国变,战火燃遍了神州山川,山河更换了姓氏,城头的大旗,顺风扬起,逆风又倒下……百姓在这改朝换代的怒涛中,随波逐流,凄惶地等待天下承平的那天。

     这一年的岁末,已经是天下三分,烽烟遍地。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明朝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五月一日,清军攻占京师。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监国,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九月,顺治帝定鼎燕京。

     这一年的二月,李自成攻克太原,傅家被“贼祸”,各处田产遭到侵占,傅山流离失所,甚至寄希望于清兵赶走“闯贼”。

    然而到了八月,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兵压晋,强令剃发易服,傅山只得朱衣黄冠,成为龙门派道士,保住了汉家衣冠。

    并由此投身到反清复明的大潮中去,过着浪迹无家的生活,积极支持各地的反清义军。

     在这样跌宕起伏的一年的最后一天,作为明的遗民的傅山,其心境之复杂,情绪之愤懑,可想而知。

     这两首诗,是傅山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也是傅山一生气节的写照。

     三十八岁的年纪,本应该殉国赴死,但是我却选择了苟活,还有什么可解释的呢?徐庶被迫身在曹营,却终身不谋划一策,他心中的苦闷,有谁能懂?我像庚信一样怀念着故国,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暗淡无光。

    我坐在蒲团上,消磨着这漫漫长夜,夜深了,烛泪滴在我手中的断简残编上,如同我此刻的悲痛。

    不敢入睡,因为不知道有谁能和我一同闻鸡起舞,矢志复国。

    深深地怀恋着这即将逝去的崇祯十七年,不愿翻过这一夜,因为,这是大明的最后一年。

     蜗居在这山城中,流着泪,黯然度过这岁末除夕。

    明天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