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
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宣统庚戌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
卷下
海宁 王国维 静安
一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1)
[注释]
(1)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据《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二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
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
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馀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
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
”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
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
《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
“慢、骂’,二字皆从“m”得声也。
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
如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
“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
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1)。
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2),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
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
(1)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梁。
武帝云:‘后牖有朽柳。
’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
刘孝绰云:‘梁皇长康强。
’沈休文云:‘偏眠船舷边。
’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
’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
(2)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七,引李淑《诗苑》:“梁沈约云:‘诗病有八:七曰旁纽,八曰正纽。
’”(谓十字内两字双声为“正纽”,若不共一字而有双声为“旁纽”。
如“流六”为正纽,“流柳”为旁纽。
)(周春)案:“正纽、旁纽皆指双声而言。
观神珙之图,自可悟入。
”若此注所云,则旁纽即叠韵矣。
非。
三
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
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
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
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
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