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章

首页
二是随事命名。

    写到与某事相关的人物,就随手拈来一个姓氏或名字。

    比如甄士隐的岳父叫封肃(对穷女婿很不好,含风俗如此的意思);大观园的设计者因为重点是处理园林山石野趣,就命名为山子野;贾芸得到在大观园里补种花草树木的差事,去买花木,正当春天,那卖花木的就取名方椿;探春理家时决定在大观园里搞岗位责任制,分派去种稻香村庄稼的就叫老田妈,管竹林的就叫老祝妈等等。

     以上两种命名方式里,已经多用谐音的手段,大量地使用谐音来表达他对人物的评价和爱憎,则是最重要的命名方式,在书中屡见不鲜。

    冯渊,意味他遭遇冤枉;大太监戴权,通过谐音说明他权力很大;赖尚荣,谐“赖祖上荣光”的意思。

    他用谐音表爱的情况很少,倒是有大量名字通过谐音表达出他的讥讽乃至憎恨,如吴新登(荣国府里银库总领,那时候银子使用有戥子准星的天平来称量,但此人居然“无星戥”)、戴良(荣国府管粮仓的,只会“大斗往外量”)、钱华(荣国府买办,本应为府里省钱,却“使钱如开花”);一些清客在他笔下更是其名不堪: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胡厮来(胡乱厮混来)、卜固修(不顾羞耻);程日兴(成日里兴风作浪,是个古董商);贾芸的那个舅舅,他取名为卜世仁,那就简直是宣布他“不是人”了,切齿之声穿透纸背。

     我在前面讲座一开始就探讨了秦可卿的原型问题,我注意到,有的古本《红楼梦》里,第十七、十八回里跟王夫人汇报妙玉情况的仆人,写做秦之孝,那显然是曹雪芹的原来的设计,他还设计了另一对夫妻:秦显和秦显家的,虽然后来的书里把秦之孝的名字改成了林之孝,但六十回前后写大观园里司棋等与芳官等争夺内厨房的控制权,当厨头柳家的被扳倒后,林之孝家的自作主张,派去了新的厨头,就是秦显家的,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显然,在曹雪芹初期的构思里,书中从上到下都有秦氏的踪影,秦之孝夫妇控制住了“肥水”,那就一定不让其流入外姓田,他们必让秦显夫妇得油水。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一回,有个细节极其微妙,值得特别注意,就是当大家来到一处水景,一些清客相公认为可取名为“秦人旧舍”,贾宝玉立刻截住说:“这越发过露了。

    ‘秦人旧舍’是避难之意,如何使得?”虽然最后没有用那“避难之意”,取了“蓼汀花溆”四个字(到元妃行幸时元妃又认为“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但贾府是有“秦人”来“避乱”而不能轻易泄露这一点,却是被作者巧妙地影射出来了。

     总之,曹雪芹先把荣国府大管家写做秦之孝,后来又改成林之孝,太值得玩味。

    按说荣国府有一对大管家夫妇也就够了,书里写到,他们本有几代跟从的大管家赖大夫妇,赖大的母亲赖嬷嬷还出场有戏,赖大儿子得官后贾府的人还去赖家的花园里宴游,荣国府不必再设跟赖大权力平行的大管家,但偏偏又写出一对秦(林)之孝夫妇来,这对大管家夫妇据说是一个天聋,一个地哑,很低调地生存,秦(林)之孝家的年纪比凤姐大,却认凤姐为干妈,这真有些奇怪。

    我们都知道宁国府按家族排序,地位是高过荣国府的,但它的大管家只有一位赖升,又被称做赖二,似乎是赖大的弟弟在那里当权。

    《红楼梦》的这些文本现象,都值得探究。

     3 《红楼梦》的文本,总体而言是“真事隐、假语存”,也就是说,它把生活的真实加以艺术虚化。

    你若把书里的人物跟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真实人物,跟曹雪芹家族里的真实人物去一一画等号,那说明你不懂得这是一部小说,它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一部历史书或家史;但你如果硬把它当做完全没有生活依据的纯虚构作品,则我不取苟同。

    我赞同鲁迅先生对它的判断:“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是一部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带有家族史、自传性、自叙性特色的小说(注意:我是说有这样的特色,并非说它是家族史、自传)。

     我认为秦可卿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的一个女儿。

    胤当太子时,和曹雪芹祖父、父亲辈过从甚密,政治经济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太子得势时,太子把仆人送给曹家是完全可能的。

    秦之孝夫妇的原型,应该是太子送给曹家的。

    写到小说里,把来自太子一系的上中下人物,全设计成姓秦,是顺理成章的。

    正因为秦之孝夫妇的原型来自太子家,太子彻底被废黜后,这样的人物就很尴尬。

    他们原来光彩的背景变成了不洁,因此他们只能是装聋作哑,女方去认凤姐为干妈,在别人面前喊凤姐为娘,目的就是希望在时间的流逝里,人们听惯了,就会渐渐忘记了他们的来历,而觉得他们天然就是跟凤姐等贾府主子一体的。

    但是,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私秘空间里时,他们却难免要窃窃私语,谈起“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的事情,慨叹不已。

     按说他们在荣国府里已经攀到了大管家的地位,完全可以把女儿红玉安排到头二等丫头的地位上,但他们却没有那么做。

    红玉出场时,只是怡红院里一个拢茶炉子喂鸟描花样子的三等丫头,这也是他们处事谨慎的一种表现吧。

    可是,也正因为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听到过父母关于时局白云苍狗与人生多变之叹的话语,红玉也才能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那样惊心动魄的话来。

     仔细研究各个古本《石头记》,就能感觉到,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写过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和元妃省亲以后,他似乎就不再打算加强书里的政治性因素,甚至还做了些减弱政治因素超越政治诉求的努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