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有论者说,《红楼梦》缺乏哲学高度。
可这首诗第一句,劈头就是“终极追问”:人生存的意义。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天又一天地苦苦奔忙,图个什么呢?金钱?名声?地位?美色?长寿?……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哲学命题,曹雪芹在全书开篇前,就通过这么一首诗,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
人应该为什么活着?显然,有比我上面开列出的那些更值得去实现的目的,其实,这应该就是《红楼梦》全书的主题。
此外,“红袖”和“情痴”相对应,提供了我们认知脂砚斋真实身份的重要线索。
“红袖”和“情痴”他们联合著书,大体上用了十年的时间,书稿(包括批语)里浸透着他们的心血!“红袖”这样的符码令我们觉得脂砚斋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位跟“情痴”(即作者)生活在一起的最亲密的女性。
女娲补天剩余石、通灵宝玉、贾宝玉是三位一体吗?
先来看一道测试题。
请把左边的天界存在,和右边人间的人物或事物,用连线显示其相关性。
换句话说,就是请您判断一下,天界的存在,下凡到人间后,分别变成了什么:
天界人间
女娲补天剩余石荣国府贾政的儿子贾宝玉
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通灵宝玉
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扬州盐政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
气骨不凡、丰神迥异的和尚癞头跣足的和尚(癞头和尚)
气骨不凡、丰神迥异的道士跛足蓬头的道士(跛足道人)
空空道人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
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第一项与第二项的连法。
这牵扯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女娲炼出来无才补天被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那块石头,究竟是不是下凡后变成了贾宝玉?
如果参加测试的朋友看的是1982年以前的通行本,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从乾隆时期的程乙本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通行本,都给读者这样的印象。
但这是完全违背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
1982年红学所的校注本,总算把甲戌本里独有的四百二十九个字补入,大体上纠正了那以前的通行本的一大错谬。
周汝昌先生汇集各种古本的精校本,就把与其相关的文字梳理得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曹雪芹在第一回里,设置了笼罩全局的神话前提,这些神话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女娲补天,炼出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后剩下了一块,这块石头被弃置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块石头很痛苦。
但是有一天来了一僧一道,就坐在它旁边聊天。
注意这一僧一道在天界的形象是气骨不凡、丰神迥异,后面写他们下凡到人间活动,就呈现出假象,一个变成癞头,一个变成跛足。
一僧一道说到人间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引动出了石头的凡心,就恳求他们将它带到人间去经历一番。
为了使那么大的一块巨石方便夹带,那和尚就大展幻术,将它变成扇坠般大小――扇坠就是扇子(折扇或团扇)尾柄上,用丝绦系在那里的,穿了孔的坠子,一般用玉石、翡翠、珊瑚等制作,既是装饰品,也可以增加扇子底部的稳定性,便于煽风。
巨石变小了,小得可以托于掌上。
和尚说,为了让它下凡后让人见了知道是个奇妙的东西,还要在上面镌上字迹。
后来写到甄士隐白日做梦,梦里遇到一僧一道,他有缘看到了那个即将下凡、被僧道二仙称为“蠢物”的东西:“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看了古本里这些文字,我们就很清楚了,女娲补天剩余石,下凡后并不是贾宝玉,而是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