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章

首页
“你若食言,便自己带他走,你借我的人,他知道在哪。

    至于我的人,我自己再带回去。

    ” 她一气说了许多。

     先同徐徵借兵,二人都想一鼓作气,接下吕胜的势力,收回金城。

     李乐训领兵到时,确实救下了死守金城,宁死不屈的将士们,惩处了被董胜煽动的叛徒,最终也从青人手下抢下了城池。

     只是当她真正坐上头把交椅,才发现有诸多不便。

     将士们都是汉人,盼着回归故国,而金城并不与南边接壤,若直接举起汉旗,定要被周围地界的青人围剿。

    到时战事频繁,无人耕种,养不活这一城人。

     若不举汉旗,蜗于此地,纯做土匪,又师出无名,容易散了人心。

    人心散了,他们早晚又要沦入青人之手,受尽欺压。

     两难之下,她只得修书一封,询问徐徵,南边可有伐青的打算? 若有,他们金城人便原地待命,只等南边发起攻势,与其里应外合,一气拿下瀚河两岸其余的几座城,打通金城与汉地。

    金城便作边地,时时为南边抵御外侮。

     真能如此,便叫饶义濂带上徐徵借她的精兵,自己往南去,她则坐镇金城,就不亲身道谢了。

     而徐徵的回信却不容乐观。

     信中直言: 他游说天子未果,朝廷好容易靠着赔款纳贡,才能休养生息,因此不愿惹怒青人,贸然北进。

    他实在惭愧。

     但天子听过李氏叔侄的故事,感怀而泣涕,大赞其勇。

     朝廷正是缺人之际,若李姑娘有意,可仍率部南归,到时他定禀明天子,封赏诸人。

     李乐训斟酌许久。

     终是答应了徐徵的要求总要为大家寻一处安身之所。

     认贼作父,投降青人绝无可能,索性向南试试吧。

     到时讨个官职,把手下安定下来,再自掏腰包,伺机北进。

     如此,她便又带着人,回到了临康。

     “李姑娘无需担心,我带了御笔亲书的恩诏来。

    ” 徐徵话音刚落,他身后的随从,便极有眼色地递来一只长木匣。

     李乐训看它形状,猜测里面装着的应是诏书。

     伸手拦在徐徵身前:“等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