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23 章

首页
” “我不冷。

    ”郁离说,然后坐起身,“你醒啦?饿不饿?要吃东西吗?”反正她是饿了。

     等郁离出门,傅闻宵躺在床上,无奈地笑了下。

     真是病糊涂了,他自己因为生病之故,觉得浑身发冷,醒来看她躺在旁边,什么都没盖,觉得她会冷,想给她盖被子。

     她比他想像中要警觉,可见她以前的生活环境并不安逸,甚至很危险。

     很快郁离又进来,端来一碗熬出米油的白粥。

     这是周氏特地熬的,这边有一种说法,说白粥养人,要是家里的人生病,就用精细的白米熬粥给病人吃,如此病人身体也能好得快。

     平时庄户人家都舍不得吃细粮,也唯有这时候,会熬些白粥。

     傅闻宵没什么胃口,见她忙上忙下,不忍拂了她的好意,勉强地吃了几口。

     见她直勾勾地盯着碗里的粥,便知她是想吃的,问道:“你吃了吗?” “没吃。

    ”郁离说道,“不过娘给我留了一碗。

    ” 平时吃的都是用糙米煮的杂粮粥,像这样熬得稠稠的白米粥还没吃过呢,郁离觉得光是闻着就香,让她非常有食欲。

     虽然身体不舒服,并不妨碍她的好胃口。

     只有吃得多、吃得好,她才能顺利地熬过觉醒时的虚弱期。

     虽然她看起来很想去厨房吃那碗白米粥,但她并没有催他赶紧吃,好让她能离开。

     这点显示出她的好教养和克制力。

     傅闻宵默默地看了她一眼,还是加快了速度。

     勉强地吃了小半碗,傅闻宵又沉沉睡过去。

     郁离去厨房将她的早饭吃了,喝到浓稠香滑的白粥,配咸鸭蛋,只觉得格外的美味。

     果然比想像中要好吃。

     - 午时,大壮终于将大夫带过来。

     大夫姓许,五旬左右的年纪,须发花白,是县城回春堂的大夫,也是傅家的常客了,每次傅闻宵生病,请的都是他,上次傅闻宵苏醒时,也是许大夫过来为他查看身体。

     许大夫给傅闻宵看过后,很快就开好药。

     他吩咐道:“这几天要多注意,我先给傅郎君开三天药,要是还继续发热,再让人叫我过来。

    ” 周氏赶紧应下,然后取了银钱交给大壮,麻烦大壮再走一趟,和许大夫去县城拿药。

     ** 另一边,一大早郁老太太和郁老三母子俩就挑着粮食出门。

     郁金站在灶房门口,目送他们离开,心知阿奶和三叔应该是给住在县城的大伯一家送粮。

     只是平时都是月初送,这距离下月初还有好些天呢,怎么提前送了? 郁金拧眉细思,很快就明白,他们这次去县城,肯定是为了大姐的事。

     这是去找大伯他们讨主意呢。

     明白这点,郁金不禁冷笑。

     现在的大姐比以前更好懂,她的行事讲究一个“公平”,既然是一家人,那么就应该公平,你有的,我也要有。

     其他房有的,二房也要有,郁家人重男轻女那一套,在她这里行不通。

     当然,在郁离的行事准则里,要和人讲公平,便要有足够的实力。

     强者制定规则,她比郁家所有人都强,所以她觉得自己的要求不过分。

     如果他们觉得不行,只要他们能打得过她,那她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按他们的规矩行事。

     既然他们打不过她,那他们就得听她的。

     就这么简单。

     郁金脑子灵活,想事情也快,自从摸清楚郁离的行事准则后,坚定地跟在她身后,执行她定下的规矩。

     就算大伯回来,她也不担心什么。

     大伯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最讲究的是脸面,最多背地里用些手段,但那些手段只怕在现在的大姐身上行不通。

     - 从青石村到县城,可以坐船,也可以坐牛车、骡车或走路。

     坐船的速度是最快的,青石村前的那条河连着县城,撑船的人不少,只是坐一次船的花费不小,平时如果没什么急事,村民一般不会坐船去县城,宁愿坐牛车或者走路。

     郁老太太自然是舍不得这钱,甚至连坐牛车的两文钱都舍不得。

     两个人,那就四文钱,更不用说他们还带粮食,粮食也是占了半个人的价格,加起来就要五文。

     是以两人是走路去的,由郁老三挑着粮食走。

     两人抵达县城时,都快要到午时。

     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两人口干舌燥,又渴又累,只想马上找个地方歇一歇。

     他们来到郁老大在县城租的房子,在一个狭窄的巷子里。

     这一带的房子并不大,格局差不多,进门便是一个小院子,进去是上下两层的木制楼房,隔了好几个房间,空间狭窄逼仄。

     纵使是这样的房子,一个月的租金也不便宜。

     郁老太太过去敲门,将门敲得梆梆响,哪知并没人应门。

     郁老三将挑着的粮食放下,擦了把脸上的汗,说道:“咋啦?大嫂不在?” 每隔段时间,大嫂陈氏都会带着小儿子、小女儿来县城,待个十天或者半个月的。

     理由也很正当,担心县城里的丈夫、儿子没个女人操持连口热饭都没得吃。

     是以郁家人对此也没说什么,读书是头等大事,一切都以郁敬德两人的读书为首要。

    要不是城里的花销太大,加上租的房子太小,住不下这么多人,说不定陈氏都想跟着住在城里。

     这次不知怎么的,陈氏他们住得也久了一些,大半个月过去也不见回来。

     郁老太太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只是碍于陈氏有一个秀才爹,不好说什么。

     隔壁邻居听到声音,探头出来查看,得知他们是来找人的,告诉他们:“陈嫂子不在,一大早就出去了,说是带孩子回娘家。

    ” 闻言,郁老太太越发不高兴。

     陈氏的父亲陈秀才是青石村隔壁的。

     自从考上秀才后,便在县城租赁房子居住,方便读书。

     可惜这么多年一直考不中,止步于秀才,直到年纪大了终于死心,便在县城买房,开了家私塾。

    郁老大当年就是跟着陈秀才读书,因而与陈氏相识,方才能娶到陈氏。

     郁老大和陈氏的两个儿子便是在陈秀才这里读书。

     正因为陈秀才是郁敬德、郁敬礼的外祖父,两人跟着陈秀才读书免了束脩,郁家才能供得起他们,不然郁家不过是庄户人家,哪里供得起两个读书人? 得知陈氏带着小儿子、小女儿回娘家,郁老太太和郁老三只好转去米铺找郁老大。

     郁老大是一家米铺的账房,白天时都待在米铺,米铺会管一顿中饭。

     两人来到米铺,米铺的店伙计得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