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时候,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高三时的“一篇作文进北大”,加之大学四年的努力,发表文章、甚至出书,对我而言,并没有那么难。
在写作并获得名声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受过太多的“苦”。
在当时那个年纪,尚不知道“苦尽甘来”才是正道,只觉得,是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起作用,这些都是应得的。
那会儿,真是“年轻”啊,感觉自己除了写文章之外,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但究竟该怎么选择后面的道路,仍有疑惑。
临到大四写毕业论文,我有意识地拿张元济、王云五、巴金、邹韬奋四位先贤的人生经历及他们各自在现代出版业中的表现,来做知识分子与时事关系的研究。
最后得出的结论,要想消解这个疑惑,光靠读书是不够的,得把自己扔出去,亲身体悟才最直观、最生动。
只不过,我没料到,这一扔,就是整整十七年。
感谢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新闻晨报》的历练,让我脑子里植下了“产业”“经营”这些字眼,在接受这些理念的同时,写作,在客观上,退化成了一种“工具”。
在这十七年的最初阶段,真心体会到了别样的刺激,那是写作所产生的快乐无法比拟的。
那个时候,我和身边的朋友们,醉心于各种产业思维的熏陶,所关心的,全是这家报纸新创刊花了一个亿,那家报纸改版花了六千万,口头禅也变成了“这个盘子少于三千万就不好玩了”,“一千万的小盘子就当练手了”那时,是纸媒的黄金时代,如日中天,没有人会觉得,这个金饭碗还会遇到挑战。
2004年4月,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我转战到影视行业。
彼时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就十亿人民币,规模远不及报业,更妄谈日后的六百亿。
当时我身处报业,心系出版业,做的又是书评的工作,无意中看到当时迪士尼的CEO迈克·艾斯纳写的一本书,中译本名为《高感性事业》,发觉真正的传媒产业,影视这个环节怎么能缺呢?于是,便一头扎了下去。
这之后,生意上的体会越来越多,写文章的心境,就真的没有了。
2012年初,我去美国培训了整整两个月,算是系统地进行了思考。
回来后,一半的精力继续放在影视业务本身,另一半的精力则放在了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上。
当时国内陆续有影视公司、出版集团上市,文化产业资本化道路拓宽,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周边的朋友渐渐多了许多金融圈的,即便是文化人、文化企业的经营者,也必谈资本,这便是当时的大环境。
到了2014年的时候,我亦“下海”投身其中,算是真刀真枪地上了一线。
因为上述缘由,这些年我认识、接触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我们自己行当的,也有其他各种上市公司的当家人与大股东,甚至还有“神秘大佬”,其中故事,十分精彩。
但到了2017年年底,延续到2018年年中,随着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许多过去认识的,或者只是一面之缘的“老板”,纷纷变成了另一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