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适合我?”张宪皱眉思索,模样看上去竟然十分认真。
“为什么改名?”岳飞诧异地望着自己的副将,严肃道:“去病之名乃武帝所赐,弃疾之名乃长辈所选。
你改名是何缘故?”
“将军靠着辛弃疾的名字就判定他能成事,这叫我如何不眼红?”张宪有些幽怨:“连将军都拒绝不了‘弃疾’,我怎么能拒绝得了?”
说着说着,张宪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显然十分心动:“将军你看啊,大汉传奇和南宋传奇,两人都是千里奔袭、以少胜多,若我改个名,说不定也能成个传奇呢!”
岳飞:……
“将军,你说话啊。
”张宪被岳飞盯得毛骨悚然。
“我刚才笃信辛弃疾能胜,不是因为他的名字。
”岳飞有种想捏眉心的冲动,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解释:“辛弃疾虽一腔怒火,但他并非莽撞行事,而是谋定后动。
”
“你没发现他去路和来路都择山路而行?他自幼生活在山东,遍历当地山川河流,想必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
我看天幕的地图,济州东南有峄山,山势连绵,便于隐藏,这对于摆脱金兵极为有利,可见辛弃疾行事深谋远虑,胆大心细!”
“此外,辛弃疾抓完张安国,可他并没有急着撤退,而是在济州军营里纵横来回。
若是旁的人来看,必定会以为这是辛弃疾少年脾气,得意忘形,其实不然。
”
“济州军营里的汉人军士大多曾是耿京部下,他们虽然跟着张安国投降金国,但仅仅归顺了几日,又与金兵住在同个大营,定然人心不齐。
辛弃疾纵马来回,实则是在动摇汉军军心——你没发现他撤退时,还有近万名士兵跟随在他身后?”
张宪目瞪口呆:“竟然如此?!”
旁人只看到表面,好似只是少年郎靠着一时冲动侥幸取胜。
但如岳飞等人,却看到了辛弃疾这颗璞玉之彩:“有如此能人南归,实属我大宋之幸!”
【辛弃疾以五十骑在五万敌军中轻松缚其主帅,犹如古史中赞叹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传奇。
生擒张安国后,他一路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渡河南归,直奔建康。
张安国最终被公开处斩,大快人心。
】
【辛弃疾这一次机智勇敢的行动,在南宋广为传颂,引起极大轰动。
当时的大学问家、《容斋随笔》作者洪迈,专门为辛弃疾作《稼轩记》,对他的这段传奇大书特书。
】
【他写道: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叹息。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骑将他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好像撬开岩石逮住狡兔般轻而易举。
他束马衔枚,辗转从淮西南下,一天一夜粒米未进。
其声势雄壮慷慨,不仅让怯懦的人感到鼓舞,就连皇帝赵构都对他也赞叹不已。
】
【这是辛弃疾一生最骄傲和欣慰的事情。
在南归后,他常常回忆起当年抗金杀虏的壮举,对自己年轻时的英雄壮举充满自豪:“追念景物无穷,叹年少胸襟,忒煞英雄”。
(《金菊对芙蓉·重阳》)“当年众鸟看孤鹗。
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
”(《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
【在辛弃疾的晚年,他被免去所有官职,闲赋在家。
一日有客来访,两人慷慨将地谈论建功立业。
想起青年时的英雄壮举,辛弃疾当即挥笔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一词。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首词完整描写了辛弃疾在1161年的所有经历:抗金起义时,他高举义旗,率领上万人与金兵奋战;活捉张安国后,他一路与敌人周旋对抗,还同金朝猛将徒单思碌激烈战斗……每每回味起往日的峥嵘岁月,辛弃疾永远都会为之血脉贲张。
】
「金地·五国城」
屋里没有点蜡烛,赵桓看不太清,但这是柔嘉的要求。
柔嘉本就是半盲,她对赵桓说,烛光太过刺眼,晃得她眼睛生疼,请求阿爹熄了那些火烛。
赵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