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纪实诗】杜甫丽人行

首页
?反正面前这位色厉内荏的君主最后总会屈服——官家没有勇气离开他,也没有这个本事离开他! 「天宝十载·小亭」 趴在地上的李林甫和杨国忠面面相觑,彼此互使眼色,想让对方开口和圣人说点什么。

    但或许因为他们对李隆基都太过了解,两人最后谁也没敢说话。

     内心辛秘被戳破,李隆基的表情无比难堪。

    但或许是听到自己未来的点评,李隆基这次一反常态地没有暴躁,而是按捺着怒气认真思考“置相非其人”的问题。

     不可否认,李林甫和杨国忠的确颇懂他心,一直以来也都顺意而为: 开元二十五年,那时他雄心壮志,意图革变。

     自古革变必会得罪人,李隆基身为皇帝不好直接下场,而李林甫是个聪明人,他读懂了自己的想法,也看到了自己的难处,主动站出来配合—— 李林甫进奏《长行旨》,将原本全国统一的赋税改为因地制宜,而这极大地触犯了富庶地区的门阀利益。

    同年,李林甫上奏要求整顿科举,将所有试卷一律交由中书门下进行复核,如此一来,又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徇私的可能…… 他的宰相,何时变成这个模样了呢?是因为他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荒唐、懈怠,所以这些察言观色的臣子也开始变得贪婪傲慢了吗? 李隆基抿了抿唇,又将目光落至杨国忠身上—— 当初让杨国忠入朝,固然是贵妃在吹“枕头风”,但其中也有李隆基自己的考量: 李林甫已经为相十七载,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导致李氏党羽日益跋扈,几近成为相国的一言堂。

    为了遏制李氏势力,李隆基让杨国忠这无能之辈平步青云,又把杨氏子弟纵得嚣张跋扈,希望用杨家平衡李氏势力。

    朝堂之上两方角力,他这皇帝才能稳坐钓鱼台。

     如今杨国忠尚为京兆尹,还没有像水幕所说成为宰相,但算算时日,约莫也不过未来一两年内的事情……真不知自己将来会荒唐到何种地步,竟让这杨氏一家独大! 李隆基心痛如绞,一时之间竟然冷汗涔涔。

    李林甫和杨国忠一直偷窥着圣人神色,见李隆基如此情状,李林甫闭眼轻叹,而杨国忠心如死灰,眼泪流个不停。

     一时之间,唯有水幕中还在传出声音。

     【虽然天宝年间政局昏暗、积重难返,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但在当时百姓心中,李隆基仍有着崇高地位,无数将领士兵甘为李唐皇室奋血浴战。

    文天祥曾有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说的就是两名忠将的故事:睢阳战将张巡因骂贼杀敌太过用力而嚼齿皆碎,常山太守颜杲卿即便被铁钩割舌也宁死不屈。

    】 【王夫之点评这段血色历史时,曾感慨“天不佑玄宗,而人不厌唐德”。

    他认为,虽然上天没有保佑玄宗善始善终,但他的人民依然爱戴着李唐皇室。

    】 【尽管后世有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可避免,最多只能延缓。

    从募兵制和节度使制度推行的第一天,就注定了藩镇割据、外强内弱的结局。

    但偶尔我们也会假想:如果给天宝年间的李隆基一个机会,这位缔造“开元之治”的皇帝能否力挽狂澜?】 【任何一个曾经励精图治的明君,想必都不愿为后人点评为晚年昏庸;任何一个曾受百姓爱戴的明君,恐怕都不愿看治下黎民陷入战火……如果向他预示未来的结局,这位曾经的盛世明君能否有所作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