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就在,他们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如果能降低书籍价格,使其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那的确是难得的功德。
而且这种书和笔也很方便,很多人(尤其是御史)眼睛都亮了。
李渊也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处,立刻看向李世民,天幕说是武德六年发明的,不知道现在出现了没有。
李世民面上不动声色,心中也有点茫然,他总觉得天幕所说的承乾和他儿子不太一样,承乾虽然聪明,但似乎没这么多奇思妙想。
但想到儿子平时古灵精怪的样子,李世民又不敢肯定。
谨慎地说:“还是先让人记下来吧。
”
李渊一想也是,让人取笔墨过来,也不用特意请人,大臣中不乏擅长书画的,自觉坐到桌案边记录起来。
光幕:[同年,始创炕孵法,实现家禽的批量孵化,解决百姓吃肉问题,发明铁锅和炒菜,使华国菜色大幅度丰富,至今仍是世界美食之乡。
]
众臣笔下不停,生怕漏下一星半点,尤其是这个炕孵法。
中原与草原不同,百姓吃不起肉的问题一直存在,若能得到解决,百姓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同年,发明玻璃。
]
武德君臣不知道玻璃是什么,天幕适时展示明亮的落地窗、眼镜和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让众人两眼放光。
自然也有人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值得作为一项功绩。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都影响不了光幕上女子的声音:[同年,在李承乾和李世民的推动下,太医署正式成立,此后数百年,太医署为华国医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华人心中的医学胜地。
]
众人听得都有点麻了,从来不知道一年可以这么漫长,李承乾一个小娃娃,怎么在一年之内做出这么多大事的?
众人看李世民的目光十分复杂,既敬佩,又羡慕,还有一点怀疑。
——这些该不会是李世民弄出来给李承乾造势的吧?
虽然可能性很小,按照李世民的处境,要造势也该先给他自己造势才对嘛。
好在接下来天幕所说的时间变了:[武德七年,孙思邈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推举下进入太医署,这颗医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开始绽放光芒。
]
“孙思邈?”做皇帝的都对神医感兴趣,李渊一听就来了精神,扭头问李世民,“你可知道此人?”
“知道。
”李世民回答,“此人乃民间有名的神医,儿子为了王妃的病派人去寻,只是暂时还没找到。
”
李渊:“多派几个人,找到了带给朕瞧瞧。
”
“是!”
光幕:[同年,土豆和棉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批土豆平均亩产两千八百斤,宣告唐朝经济开始腾飞,动辄饿死人和冻死人的时代过去了!]
李渊唰地站了起来,目光灼灼看着画面里堆成山的土豆和白花花的棉絮,其他人也惊喜不已,现场一片哗然。
其他的他们可以不在意,这条却不可以。
这可是亩产两千八百斤!
亩产两千八百斤是什么概念呢?这时候粮食亩产最高也就两三百斤,田地差一些,或者耕种不那么精细的,亩产一百来斤也是常有的事。
土豆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