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 录

首页
大唐求援,唐高宗成立波斯都督府,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

    随着阿拉伯军队的不断打击,卑路斯支撑不住,公元675年,通过丝绸之路逃到长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

     公元677年,卑路斯在长安去世。

    萨珊波斯的最后一抹荣光,终于消失在了大唐的尘埃中。

     高昌大将军张雄记 张雄(583—633),字太欢,祖籍河南南阳,世居高昌,祖父张务,曾任左卫将军、绾曹郎中,总理政务。

    父亲张端,曾任建议将军、绾曹郎中。

    他的姑母是高昌王麴伯雅的王妃,高昌王麴文泰是张雄的姑表兄弟。

     高昌出土的张雄墓志铭上说其“天资孝友,神假聪明,不以地望高人,不以才优傲物。

    白面知兵,神机俊爽”,是名文武双全的将才。

     张雄深明大义,具有政治远见,百般劝告麴文泰不要投靠西突厥,内附大唐才是立国之本,但是得不到采纳,还失去了信任。

    志文记载他“规谏莫用,殷忧起疾”,遂郁郁死去,年仅五十岁。

     197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06号墓中,张雄夫妇的合葬墓出土。

    张雄的尸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干尸。

    他身材魁梧,身高一米九以上,双腿因长期骑马而变形。

     王玄策记 王玄策,河南洛阳人,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于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公元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

    其事迹新旧唐书均有记录,但生卒年月不详。

    其年龄应该比玄奘小十岁以上,因此贞观四年,玄奘于西突厥王廷遇见的唐使不可能是王玄策,其人到底是谁,作者未能查出。

     以下为《旧唐书》所录: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

    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

    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顺那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

    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

    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

    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

    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

    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拜玄策朝散大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