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首页
了一眼,微笑道:“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啊,难不成你要陛下把你给杀了?”见凌羽一脸要哭的样子,道,“好了好了,陛下,我做主,这事就算了。

    霂儿那边我说去,别闹了。

    ” 凌羽喜道:“真的?公主不骗我?” “不骗你。

    ”清都长公主笑道,“你去吧,我跟陛下有话要说。

    我保证不骗你就是了。

    ” 见凌羽走了,文帝道:“姊姊当真的?” “霂儿还怀着孩子呢,别让见这么多血了。

    ”清都长公主道,“反正现在也不在意了,手铸金人这制,我看以后也不必遵了,白添些事儿!” “这都是小事。

    ”文帝却低声道,“我忧心的却是,这一回,又该怎么着的好?子贵母死,子贵母死,我就盼着霂儿她生个女儿,也少些麻烦。

    朕一登基,就得亲自下旨赐死恭皇后,这究竟是甚么规矩!只恨那时候我年纪小,样样事都做不得主,被逼得没法子。

    ” 清都长公主一笑,神色却十分恍惚。

    只听她低低地道:“就算换到今日,你也做不了主。

    自开国烈祖起便定下的规矩,谁还敢不遵的了?皇位啊,总归重过一个女子,哪怕是要杀生母也没法子。

    ” “可是,以前都是凡立储便赐死太子生母,并没过一例皇子登基后再赐死生母的例。

    ”文帝道,“姊姊想呢?” 清都长公主听了此话,却也一怔,道:“你不这么说,我还真没这么想过。

    ” “罢啦,人都死了多少年了,说又有什么用。

    就是姊姊说的,纵然是现在,怕也未必由得我。

    ”文帝强笑道。

    清都长公主侧头望着殿外打着转儿盘旋的落叶,幽幽地说了一句:“今年这秋啊,好像来得特别早。

    ” 文帝也朝着殿外看了看,木槿的绿叶略有些黄了,风里也有几丝凉意了。

     本章知识点 为什么这个林金律林常侍明明是个宦官,在那么重要的场合还跟像裴霖(男主裴明淮他爹,当时是尚书)这样的重臣坐一起呢?平时太监不都应该站旁边侍候皇上么?——北魏内朝机构简述 北魏与众不同,宦官是可以正正当当参政的,也能带兵打仗或者当封疆大吏,封到公这样爵位的一抓一把。

    按林金律的历史原型林金闾,是位至尚书令的,封平凉公,跟当时的裴霖属于一样的官位,而且同时期这类型对朝廷局势有相当大的干预度的宦官为数不少。

    所以在《御寇诀》里面文帝特别有提一句,就是林金律这样的是根本不必在宫里跟着皇帝侍候的,跟一般的重臣没区别。

    当然愿意多跟皇帝接近点儿在宫里侍候也没什么不可以…… 北魏有个制度,凡遇到什么比较大的罪,十四岁以上男子处死,十四岁以下腐刑。

    早中期打仗的时候掠来的俘虏也一般都这么处理。

    这个制度直到孝文时代都还持续,比较突出的一例就是太和年间沙门法秀谋反,本来参与的都要处死,孝文帝下诏说免死,全部处腐刑,大家都夸皇帝好仁慈。

     我看还不如直接死刑省事。

    我一直觉得这事儿可操作性很低,以北魏前期征战掠夺的频繁程度,得产生多少宦官?杀太武帝的宦官宗爱,一般观点要么就是盖吴之乱受牵连的,要么就是平大夏的时候入宫的,看宗爱的封爵“秦郡公”,后者可能性大些。

    反正北魏皇帝心是太大。

     冯太后宠信大批阉官的时期,跟现在讨论的这个时期性质已经不同了,已经趋于比较“普遍”的情况了。

     简单讲一讲孝文改制前北魏内朝机构的情况。

    北魏宫中内侍这样的职位不是宦官,基本都是出身好的鲜卑子弟,以武职较多,比如内侍长韩陵忳(麒麟官之首),性质类似禁卫武官。

    内行的情况较复杂,有宦官,但很少,内行分曹治事,主管皇帝各种事务,有御食曹羽猎曹等,《菩提心》里面出现过一个罗内行长,就既管御食也管羽猎,兼数曹是北魏常见的现象。

     都由宦官担任的是中曹,侍御曹的话可以是宦官也可以不是。

     所以北魏在太和改制前,内侍内行是绝对不能跟宦官等同的。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北魏前期虽然原则上是承袭魏晋官职名称的,但是却有个现象是“一职多员”“员无定数”。

    打个比方,如果原本南部尚书只能有一位,可能这一朝就有两位。

    比如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按理说应该是一样一位,但实际上可能各有好几个,没有定例,看皇帝高兴。

     所以对于北魏的官职情况,在《九宫夜谭》里面也是简化了的,有些无法考证的就只能凭推断了。

    即便有文成帝《南巡碑》出土,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到底文成帝时代有多少部尚书,每部尚书有几个……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