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楔子

首页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史称北魏或后魏、元魏。

    道武帝晚年嗜服寒食散,疯癫日盛,滥杀臣子,朝野各怀危惧。

    清河王绍弑父,太子拓跋嗣回京杀清河王即位称帝,是为明元帝。

     公元424年,明元帝崩,传位于子拓跋焘,是为世祖太武帝。

    太武帝灭大夏、北燕、北凉等诸国,一统北方。

     公元430年,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北伐,北魏挥兵退之。

     公元450年,太武帝南征刘宋,攻克下邳、彭城、盱眙、悬瓠诸地,直抵瓜步,与南朝首都建康隔江相望,刘宋举国震动。

    太武帝审时度势,渡长江结果难料,不日大军退去,一路烧杀抢掠,江淮六州,沦为白地,自此南朝刘宋“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同年,太太子监国拓跋晃崩(史称太子忧思而亡),追谥景穆太子。

     公元452年,太武帝死于宠信的宦官宗爱之手。

    宗爱主南安王余即位,同年,宗爱杀南安王余。

    王公诸大臣杀宗爱,拥太武帝之孙、景穆太子之子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

    九宫三部曲即起于此,《九宫夜谭》中皇帝(文帝)原型即文成帝。

     大代 :学术界观点普遍认为拓跋氏为鲜卑族拓跋部,即拓跋鲜卑,建立前代国政权,后覆灭。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建魏,实为重建代国。

    后太武帝年间原拟改国号代为“万年”,太武帝听取著名汉人大臣崔浩的意见,方才改“代”国称“魏”,自称黄帝后裔,取华夏正统之意。

    崔浩大儒,心里明白历朝历代哪里有千年万代,只是此言也不能说明,只言“国家积德,著在图史,当享万亿,不待假名以为益也”。

    太武帝从之,弃“万年”,自此“代”“魏”并用,犹比“殷”“商”。

    事实上,直至孝文帝迁都,不论是北魏官方还是民间,“大代”的使用频率可能实际高于“大魏”,大同(即平城)出土了“大代万岁”的瓦当。

     兄终弟及 :北魏乃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直接由氏族部落一跃而至封建王朝。

    这种氏族部落的王位并非父传于子,多为兄终弟及。

    北魏自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开始,便竭力要传位于子,但每次都困难重重。

    皇帝兄弟不忿传子制,个个力争皇位,文成帝一朝尤甚,血雨腥风,不仅半年间皇位三易其主(太武帝、南安王余、文成帝),且文成帝少年登基后,政治斗争极其激烈,宗室亲贵多人暴死或被诛。

     子贵母死 :拓跋氏本系部落氏族,母系余风尚浓,自道武帝起,为防母后专政,立子贵母死制。

    凡皇子被封太子,母妃必得赐死,无一例外,也因此产生了北魏一朝的特殊现象:乳母干政。

    代表人物为文成帝乳母常太后(即《九宫夜谭》中已殁的常太后),常氏一族因她显赫一时,风头无二。

    历朝历代后妃为了求子可谓不择手段,北魏却因这子贵母死之制,后宫出现了畏子如虎甚至设法避宠的空前绝后的怪现象,此制到宣武帝时期终废(宣武帝为孝文帝子)。

     拓跋家族出自氏族部落,礼制粗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前,对于选妃甚至立后随心所欲,不按常规,以至于后宫中尽是北凉大夏等亡国皇女为后为妃。

    文成帝子献文帝弘(书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