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真凶浮现

首页
片刻之间,宋慈的神色恢复如常,忽然转身往回走。

     刘克庄忙追上去,道:“你怎么了?是不是想到了什么?” “没什么。

    ”宋慈的声音十分平静,仿佛刚才那一幕从未发生过。

     “你这是去哪?” “回提刑司。

    ” 宋慈留刘克庄在外,一个人重入提刑司,直奔西侧的役房,找到了正准备歇息的许义。

     “许大哥,劳你叫上几个人,跟我走一趟。

    ” “这么晚了,大人还要去做什么?”许义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刚刚脱下的差服往身上穿。

     “抓人。

    ” “抓谁?” 宋慈不答,只道:“我在大门外等你。

    ” 许义很快穿好差服,奔出役房。

    他不是去追宋慈,而是赶往二堂。

    此时元钦和杨次山还在二堂没有离开。

     “抓人?”听完许义的禀报,元钦的脑中一下子闪过一个人名——李乾。

    他转头看向杨次山。

    杨次山心中也想到了同样的名字,略作沉吟,头微微一点。

    元钦吩咐许义:“你带上一批差役,跟着宋慈去,一旦抓到人,即刻押回提刑司来,不要让宋慈审问。

    ” 许义领命而去,回役房叫上一批差役,说是元钦的命令。

    众差役大都睡下了,虽不情愿,却也只得起身,穿上差服,佩好捕刀,跟随许义去往提刑司大门。

     宋慈和刘克庄等在大门外,见许义和众差役来了,迈步就走。

    两人走得极快,许义快步跟上,道:“宋大人,这么晚了,到底是去抓谁?” “你不必多问,去了便知。

    ” 宋慈领着一行人一路向南,由涌金门出了临安城,然后沿着西湖东岸继续向南。

    一路上,行人越来越少,花灯也越来越少,到最后一团漆黑,只能靠差役们手持灯笼照明。

    一直赶到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下,到了净慈报恩寺门前,宋慈才停下脚步。

     宋慈上前叩门,不多时便有知客僧前来开门。

     “提刑司查案。

    ”宋慈亮出腰牌,也不管知客僧同意与否,径直跨过门槛,进入寺中。

     许义招呼众差役一起进门,哪知宋慈却道:“许大哥,你们在外面守着,不要让任何人离开寺院。

    ”见刘克庄也要进门,又道:“克庄,你也等在此处,我一人进去。

    ”刘克庄一愣,道:“宋慈,你这是……”话未说完,却见宋慈示意知客僧将门关上,果真抛下他,独自一人进了寺院。

     门一关上,宋慈向知客僧施了一礼,道:“请问道济禅师在吗?” 知客僧见宋慈方才出示腰牌时神情严肃,此时却一下子变得彬彬有礼,说话也温和了许多,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道:“师叔祖为重修寺院一事,下山筹措木材去了,已有数日未归。

    ” “那居简大师在吗?” “居简师叔回僧庐歇息了。

    ” “我有要事相询,烦请带我前去。

    ” 知客僧知道宋慈是提刑司的人,不敢不从,领路来到寺院后方的僧庐。

    他先进去通传,得到居简和尚的应允后,再出来请宋慈入内相见。

     僧庐内,居简和尚端坐在蒲团之上,身前一方矮桌,桌上一灯一笔,另有一部尚未抄写完的《楞严经》。

     “浙西路提刑干办宋慈,”宋慈上前行礼,表明来意,“深夜打搅,想向大师打听一人。

    ” “阿弥陀佛,”居简和尚还礼,“施主想打听何人?” “临安城内有一杨姓小姐,逢年过节常来贵寺祈福,不知大师是否知道?” “施主说的,可是杨菱杨施主?” “正是。

    ”宋慈又问,“杨小姐每次来祈福,是不是都会到灵坛祭拜?” 居简和尚微微点头,道:“杨施主每来本寺,都会祭拜灵坛。

    杨施主宅心仁厚,佛缘极深,去年本寺重修之时,她捐助不少金银,对本寺有大功德。

    ” “贵寺僧众之中,可有谁与杨小姐是亲朋故旧?” 居简和尚摇头道:“本寺没有杨施主的亲朋故旧。

    ” “既是如此,有扰大师清修了,宋某告辞。

    ” 居简和尚本以为提刑司深夜来人查问,必然牵涉某起要案,所问必定繁多,哪知只问几句便即离开,不禁有些诧异。

     宋慈将出僧庐,忽然回头看向居简和尚身前,目光落在桌上那册未抄写完的《楞严经》上,微一愣神,道:“大师,贵寺中的僧人,都要抄写经书吗?” “早课诵经自修,晚课抄默经文,这是德辉师祖定下的规矩。

    本寺僧众,莫不如此。

    ” “贵寺僧众抄写的经书,可否让我看看?” “本寺僧众抄写的经书都存放在藏经阁,施主若要看,”居简和尚向那知客僧看了一眼,“弥光可带你前去。

    ” “多谢大师。

    ”宋慈离开僧庐,由那名叫弥光的知客僧领着,前往藏经阁。

     一年前的那场大火,将整个净慈报恩寺烧毁,藏经阁也没能幸免,但阁中大部分经书被僧人们冒死抢出,得以保存下来。

    此时的藏经阁是重修而成,抢救出的经书都存放于阁中二楼,僧众晚课时抄写的经书则存放在阁后的一间小屋里。

    弥光带宋慈来到这间小屋,宋慈秉烛翻看经书,速度飞快,很多经书只是翻看一眼便放在一旁。

     过不多时,宋慈挑出一本抄写好的经书,道:“小师父,抄写这本经书的僧人,你可识得?” 弥光凑过眼来,见那是一册抄写好的《涅槃经》,落款为“弥苦”,合十道:“阿弥陀佛,弥苦师兄在一年前那场大火中,已经……”摇了摇头,欲言又止。

     “已经死了?” 弥光点了点头。

     “这位弥苦师父葬在何处?” “弥苦师兄和那场大火中圆寂的僧人,都已火化成灰,埋在灵坛之下。

    ” “这位弥苦师父年岁多大,几时出家,身形样貌如何?” 弥光一边回想,一边说道:“弥苦师兄稍长我几岁,我是前年来寺中出家的,他出家比我还要早两年。

    我记得他身子不高,脸上有一道疤,平时沉默寡言,很少说话。

    ” 宋慈沉思片刻,道:“小师父,这本经书借我一用,不日归还。

    ”话一说完,不管弥光答应与否,将经书揣入怀中,转身离开了藏经阁。

     刘克庄和许义等人在净慈报恩寺门外等了许久,门终于开了,宋慈从寺内出来。

     许义忙上前道:“宋大人,现在进去抓人吗?” 宋慈却道:“回城。

    ” 许义挠了挠脑袋,其他差役也都莫名其妙,见宋慈径直下山,只好跟上。

    刘克庄也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宋慈到底在干什么。

    但宋慈不肯当众言明,必然有不能当众言明的理由,他也不多问,只管随行下山。

     一路回城,遥闻笙歌丝竹之声,抬眼望去,临安城灯火连明,连漆黑的夜空都变亮了几分。

    大宋承平数十年,早已是歌舞升平,临安城平日里宵禁松弛,每到节日,为方便百姓玩赏,城门更是很晚才关闭,谓之“放夜”。

    此时正值放夜期间,虽然时辰已晚,可城门依然大开,城中各条街道灯烛辉煌,人流如织。

     一行人由涌金门入城。

     刚一入城,宋慈便道:“许大哥,可否劳你走一趟里仁坊?”里仁坊位于涌金门东北方,相距不远。

     “宋大人有何差遣,小的一定照办。

    ” “劳你走一趟杨宅,请杨菱小姐到琼楼来见我。

    ” “这么晚了,宋大人还要见杨小姐?” 宋慈不答缘由,只道:“有劳许大哥了。

    ”抛下众差役,与刘克庄向北而行,先行一步去往琼楼。

     虽是深夜,可街道两侧灯棚林立,新庄桥下流水浮灯,正是饮酒赏灯的大好时候,琼楼人出人进,客如云集。

     酒保立在琼楼门前迎送客人,一眼便认出了宋慈。

    他还记得宋慈曾是杨菱的客人,忙将宋慈和刘克庄迎进了门,道:“二位客官来得正好,楼上刚走一拨客人,空出了一张桌子,快请!” 宋慈道:“夏清阁可有空座?” “真是对不住,今晚客人太多,夏清阁早就被人订了,其他三间雅阁也都有人。

    ”酒保将宋慈和刘克庄迎上二楼,果然客人众多,四间雅阁都关着门,八张大桌也只剩角落一桌空着,桌上杯盘狼藉,显然如酒保所言,客人刚走不久。

     酒保飞快将桌子收拾干净,请宋慈和刘克庄入座,道:“让二位客官久等,不知二位客官想吃些什么?” 刘克庄正要开口,宋慈忽然道:“一瓶皇都春,要庆元六年的。

    ” 刘克庄转过脸来,有些诧异地看着宋慈。

     入太学这大半年里,他和宋慈去过几次酒楼,每次都是他点酒菜,宋慈从不过问,而且几乎从不沾酒。

    此时宋慈突然要了一瓶皇都春,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酒保很快端上来一瓶酒和两只酒盏。

    宋慈拿起酒瓶,翻转过来,见瓶底有“皇都春,庆元六年”的印字。

    他将酒瓶放在桌上,也不倒酒,只是定定地坐在那里,似有所思。

     “宋慈,你不喝吗?”刘克庄知道宋慈几乎不饮酒,但还是问上一问。

    他本就好酒,摆在眼前的又是他最爱的皇都春,自行满上一盏,道:“你不喝,那我可先喝了。

    ”一盏酒入喉,甘爽之味一去,霎时间愁肠百转。

     宋慈不知杨菱何时才能来赴约。

    他定定地坐在那里,渐渐陷入了沉思。

    先前在提刑司门前,刘克庄无意间的一句话,宛如灵犀一点,一下子将他点醒,令他想通了岳祠案中的诸多疑惑。

    可是还差一点,他能清楚地感觉到,离揭开真凶的面纱就只差那么一丁点。

    他凝思暗想,越想越是专注,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