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6节 收线(八)

首页
一处罗定州的江边建筑群落,是专门为了招募周边的瑶、壮等少数民族而设置的。

     两广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处。

    这其中瑶、壮、畲等族,又占了两广地区大部分的少数名额。

     罗定州位于两广边界,山多林茂,当地汉瑶杂处,历来就是瑶民发乱之地。

     对于经常作乱的少数民族,古代官府其实并没有太多办法,无非是严厉镇压,外加严防死守。

    如此一来,双方世代仇杀,彼此永无宁日。

     真实历史上,明末官府掌控力削弱时,广东地区的大小瑶乱就开始此起彼伏,牵制了明庭不少精力。

     知道这一历史进程的穿越者,肯定是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

    自登陆广州后的第二年,通过商贸和官府征召,就已经开始徐徐抽取本地瑶壮民的战争潜力了。

     后来,为了让山民搞清楚“工作”是什么,大燕国甚至不惜投放资源,在几处瑶区边缘,修建了初级工厂群落,以便招募和转化对汉人不放心的“钟点工”。

     这边白主任喝酒讲古,那边符管教已经埋头吃了一肚子烤肉。

    吃饱后,听主任讲的高兴,符有地不禁凑趣发问:“这策效果如何?” “呵呵,你是没去新区的大厂里看过啊。

    ” 不等白主任回答,一旁薛管教就笑着告诉符有地:“效果不好,咱们干嘛来了?” “对呀。

    ”符有地反应过来了:“想来是招了不少。

    ” 白主任一旁拍着肚子,笑呵呵地补充:“呵呵,明日便是大集,看看能凑多少人头,你们都拉走。

    ” 符有地这才知道,原来自从复兴寨建成后,周边地区的所有寨子,不论瑶汉,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在这里举行大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便有零零散散的瑶民前来。

    再往后,三五个,抑或七八个为一伙的赶集队伍,纷纷从山间钻出来,背着大袋的山货,进入寨子。

     山民来赶集,都是算好时间的,大多数人都会在早上到来。

    所以还没到中午,大集就已经进入了高潮。

    数量众多的山民先是将山货换成曹大头和钞票,然后去商业街购物。

     符有地则是在广场这里,协助登记山民“入伙”事宜。

     前来“入伙”的山民分为三种。

     第一种:去山下打零工的。

    这种人以女人居多,年轻和年长的都有。

     打零工没有什么限制,工资半月一结,临时工们正好在赶大集的时候,随前来接自己的家人一起回寨子。

     第二种:职工。

     职工就是愿意去新区“长期入伙”的那种,以中老年男人为多,当然,青壮也有一部分。

     这种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就和其他正式职工一样了,不过只有年假时才能回寨子探亲。

    所以在今天的入伙仪式上,白主任要代表曹大帅,给予入伙人“签字费”。

     签字费在后世看来就是毛毛雨:一袋二百克的食品级颗粒海盐,就是后世用来腌菜的那种。

    另外还有一小袋二十斤的大米。

    如果不要这些的话,也可以换成等价的布料或者皮鞋等日用品。

     符有地站在登记桌后,看着一个满脸皱纹,赤着脚,穿着土布裹裙的中年人,乐呵呵领了盐米递给了随同而来的自家女人。

    他不禁撇了撇嘴,优越感油然而生。

     下一刻,符有地侧头低声问道:“入厂享福还要发盐米?琼州的黎民征用来就不发!可恨山蛮胆敢诓骗大帅?” “呵呵,费事抓回去,军费且不算,养在检疫营几个月,不一样要花钱?” 听到问话的薛管教同样低声解释:“不管,这帮精穷的蛮子就要闹事。

    黎民才几个?这广东的瑶侗可是通着广西呢,发作起来不得了,漫山遍野。

    ” “哦……”薛管教这么一说,符有地便明白了:“抽走一个少一个。

    ” “对。

    ” 最后一种入伙的,是“响应帅府号召”,前来“支援国家边防建设”的光荣入伍兵。

     前来入伍的新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