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的东家其实没到场,负责处理这个事儿的是那家县城老字号酒楼的少东家。
那家是一连得了好几个闺女后,才好不容易生下了这个儿子,对儿子期望自然很高。
好在,这位少东家也算是争气,自打及冠后,就接手了自家生意,不说做得有多好,起码没砸了招牌,生意也是稳稳当当的。
说实话,就几个月前宁氏在石门镇上开的那个小饭馆,其实就没怎么妨碍到别人。
当然,同在石门镇上开饭馆子的,肯定是被她影响到了了,但其实也不算太过分。
为啥呢?因为宁氏虽然将饭馆子开在了石门镇,卖的菜价却是县城大酒楼的价格。
小小的一个石门镇,有钱人肯定有,却也没到那份上。
偶尔尝一次鲜自是无所谓,天天吃顿顿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况且,宁氏把价格是提上去了,却没将自家饭馆子的档次提上去,对于那些小富人家而言,总感觉有些划不来。
也因此,当时那个情况就是,石门镇上的有钱人在宁氏的小饭馆开业之后,陆陆续续都去捧了场,几乎每家都去尝过鲜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哪怕之后还要在酒楼招待宾客,人家还是会选择石门镇上的其他酒楼,毕竟宴请宾客,不单要看菜色好坏,排场档次也是很重要的。
宁氏那小饭馆之所以生意红火,是因为贡猪那事儿太出名了,国人都有好奇心,爱凑热闹的本性在哪个年代都暴露无遗。
正因为如此,不间断的有外头的人听说了这个事儿,不辞辛劳的赶过来尝个鲜,有些还听了刘神仙的传说,顺便再去南山集算个命啥的。
这么算下来,就算王香芹那头的供货没出问题,等时间一长,大家的新鲜劲儿过去后,哪怕小饭馆依旧生意不错,那也仅仅是不错而已。
当然,就宁氏那鸡贼的德行,极有可能在发现生意略差之后,就立马搬家去了县城,另择他处重新开张。
毕竟,石门镇还是太小了,狠狠捞一笔就走,换个有钱人多的地方重新开始,哪怕等县城的生意略差了,她还能往府城搬,或者都不需要搬,县城弄个酒楼,附近几个县也可以安排上,她本人坐镇府城就行了。
法子总是人想出来的,偏宁氏对于如何发财总是能下苦功夫去钻研。
假如说,猪肉的货源没出问题,不出一年半载,宁氏绝对能把整个府城祖业是做吃食买卖的人家都得罪个遍。
可这不是王香芹那头断了货源吗?宁氏满打满算也就开了不到两个月,压根就没得罪什么人。
那些酒楼的东家也只是眼馋她的买卖,还特地派了当家大厨去偷师,结果发现宁氏那焖猪肉压根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
焖菜啊!
最讲究的其实是食材本身,以及调酱料的秘方,当然火候也挺重要的,可能当上大酒楼大厨的,还能不懂火候?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连负责宰杀生猪的屠夫都是少东家亲自带过去的。
一般庄稼汉子,就算是有一把傻力气,却会因为不擅长杀猪,弄得满地都是猪血,有些猪挣扎得太厉害了,还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有些血还没放光猪就已经死了。
凝固的血堆积在猪肉里,会造成猪肉品质严重下降。
朱家哥几个的手艺肯定不至于那么差,却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酒楼的少东家特地请过来的屠夫就不同了,把猪血放得干干净净的,保证保留了最佳的品质。
如此这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当所有的一切都妥当了,大厨师傅也拿出了看家本事开始掌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