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冬天做准备。
明儿你去后街口老孙家那铁匠铺,问问他石炭哪儿能买便宜的,不行石炭粉也能凑合,咱们自己用黄泥和了,晾干了到时候烧炕一样能用。
”
“石炭?怎么用这个?这可是有炭毒的!三爷,你这莫不是说错了?”
老韩头眼睛都快瞪圆了!盯着包三儿眼神相当的诡异。
你说你啊,能不用花大钱的地方使劲花钱,这该花钱的地方怎么就想着俭省了呢?这不对啊!莫不是自家三郎脑子磕着了?颠倒了前后了?
老韩头的眼神太明显,包三儿被看的后背寒毛都起来了。
忍不住解释道:
“按照往年的做法,从这会儿起多储备些柴火,木炭也就足够了。
可……韩叔,你出门的时候注意没,咱们这周围稀稀拉拉的林子都快没影了,打从上半年起,这附近的柴火,有近半都是从通河,宛平运来的。
你说,这天冷了柴火,炭能涨价成什么样?咱们有了炕之后,这用量有多少?细算起来,怕是比米都抛费。
”
林子都快没了?一向只看着铺子不怎么出门的老韩头忙转头看向邱海哥,这些日子买柴火的事儿都是这孩子干的,他还真是不知道。
邱海哥虽然不说话,可反映不慢,老韩头眼神一过来就明白他问啥,布林布林的眨了眨眼睛,点了点头。
“哎哟,这事儿整的,这是连着柴火都要抢了啊!”
老头生活经验还是有的,窗户纸一点破立马就明白了包三儿这么准别的意思。
忙跟着说到:
“要这么的,还真是要多准备点石炭了,这东西虽然味道难闻了些,还要防备炭毒,可只要通气通的好,火头却能有保证。
”
说到通气……包三儿脑子里立马就闪过了铁皮炉子,那东西装上铁皮管子,好像也挺实用,保暖性挺好。
只是这年头的铁啊,那是属于官府专营,一般人想一次性买一堆,基本不可能,谁知道你是不是要打造兵刃是吧。
为了不招惹麻烦,还是不碰吧,最多到时候送到锦衣卫衙门去,换点好处。
包三儿心里将这事儿记下,转头继续说自己的安排。
“如今咱们屋子多,春嬷嬷,你明儿收拾出一间来,对了,就西厢房的耳房吧,以后专门存石炭,存上一屋子,咱们这一个冬日总够用了。
”
一屋子?那肯定够用。
可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老韩头皱着眉头问:
“又是修整屋子,又是起火炕,又是采买石炭,三爷,咱们家这银子……这个月铺子里才攒下三两多……”
“放心,我自有主意。
”
他是家主,既然这么安排了,那银子自然他来想法子。
作者有话说:
煤这个词,李时珍《本草纲目》上第一次将石炭标示为煤,而此时这本书还在编撰,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才完成。
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所以此时的石炭还叫石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