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无奈之败

首页
“你知道那把刀是怎么跑到林学义的衣冠冢里去的吗?”刘宝昌面带神秘。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与此同时,驻扎在中国各个占领区的日军开始陆续向当地中国军队投降,瞬间由侵略者变成了战俘。

     曾经在沧县姚官屯防御战中浴血奋战的国军第49军105师此时已驻扎在江苏武进,日本投降后,105师626团参谋长徐长宁作为中方代表接受了武进当地日军部队第三师团步兵第36联队的缴械投降。

    在集中清点战利品的时候,徐长宁惊奇地发现了一把日本刀,与当年砍断林学义佩刀的那把日本刀无论从造型、尺寸,还是刀鞘的颜色、新旧成色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细一打听,方得知这个所谓的步兵第36联队虽说番号上隶属第三师团,但却是由当年打过沧县的第10师团第39联队改编而来,也许是无巧不成书,也许是历史的小玩笑,当年在沧县打得不可开交的两支部队竟然以另一种方式重逢在了武进,只不过双方的角色此时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通过进一步询问,徐长宁得知,此刀的主人,就是联队指挥官节骨洞三中佐,此人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武士节骨正的后人,也是日本古剑术流派节骨风吹流的八代目传人,在接到投降命令后便切腹自尽了,当初在沧州与林学义比武的,也正是此人。

     说来也巧,当年49军驻扎沧县的时候,林学义曾经登门拜访过626团团长顾惠权,当时恰逢徐长宁在场。

    林学义想让儿子参军入伍为国效力,希望儿子借此得到锻炼,但碍于儿子年纪太小,只有16岁(那时的年龄基本上是指虚岁,虚岁16岁的话,周岁则只有15岁),便想私下请求顾惠权先给儿子安排一个后方差事,最后被顾惠权婉拒了,理由是蒋委员长有曰:“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刻大敌当前,年纪小,并不能成为干后方的理由。

    会面的结果虽说并不愉快,但却让徐长宁对林学义这个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后来林学义挑战矶谷廉介的事迹也让徐长宁深感触动,甚至着便装亲临比武现场,虽说最终林学义因刀不如人而遭惨败,但徐长宁也明白林学义是输在刀上,虽然战败,但作为一介平民却敢于挑战日本高级军官,至少勇气可嘉,也算是虽败犹荣。

    从始至终,徐长宁都是站在“挺林”立场之上的人。

     “您是说,这把刀,是徐长宁放到林学义衣冠冢里的?”张毅城一皱眉。

     “不完全是……”刘宝昌道,“抗战结束后,徐长宁特地派人将此刀送到了沧州林学义堂弟林学礼的手上。

    将此刀放入衣冠冢的,应该是林学礼。

    ”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