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34章 秦吏(大结局)

首页
一些田亩。

     “而且夏公说话算数,该赏多少是多少,哪怕现成的田不够,也可在关中园囿里开新田,不会像先帝那样,最终骗了吾等,将子弟打发到边塞去。

    ” 喜颔首,顺便问了问他们的租子。

     农夫伸出了一个手指头:“五一!听说来年还会再降,低到十一!” “十一之租?” 喜有些惊讶,他先前听闻,黑夫将关中租子定为五一,相较于秦始皇帝时的泰半之租已是极低,没想到重新一统天下后,还真就要变成十一了…… 这是什么概念?儒生吹捧三代之治时有句话:“王者十一而税,而颂声作矣!” 黑夫这是在朝三代看齐么?他是真的铁了心,要做圣人啊。

     喜又问了问赋怎么个收法,听闻孩童口钱较以往减半,官府鼓励生育。

    如此低的租赋,更有官吏以农家最好的技术教之,这恐怕就是农夫们如此积极耕作,话语里多是拥护新政府的原因吧。

     喜点了点头:“轻徭薄赋,黔首是乐。

    ” 这是天才人曾苦苦期盼,但秦始皇帝未能兑现的梦想。

     倒是被黑夫做到了。

     当他们穿过长安乡,抵达灞桥时,发现在商贾往来不息的木桥旁一里位置,大批工匠和官吏在此聚集,手持尺矩,还有新做出的测绘工具,站在水边测量争论着什么…… 恢解了迷:“这是要在灞水上,修一座石桥。

    ” 灞桥一直是木桥,夏秋容易被冲毁,所以在少府的提议下,决定造一座前无古人的石桥,横跨灞水,让它能长期固定,使两边交通往来无阻。

     而工匠们要运用的,自然是来自阿房宫内,主要由墨家弟子组成的“工学”博士的最新成果,关于墨子力学三定律,关于建筑保持平衡稳定的秘密…… 只是到底是修一座平桥还是更加大胆的拱桥,尚有争议。

     至于修筑石桥所需的材料和钱帛? 工匠们理所当然地说道:“用筑骊山陵剩下的边角料啊,那儿堆积如山,都足够将关中所有河流,都建上一座石桥了!” “若是当年秦始皇帝时的能工巧匠,都能用在这方面,就好了。

    ” 对此喜不由惋惜,大批手艺卓越的工匠,都已经被胡亥所屠戮,死在了他们亲手修筑的秦始皇陵地宫甬道里,他们很多是历代单传,手艺很可能就此湮灭…… “若是他们能活到黑夫掌权的时代,就好了。

    ” 对黑夫所作所为,早在问那句话前,通过亲耳听,亲眼看,喜其实早已明了。

     而现在,更是越来越清晰了。

     但他心里,依然有一个没有解开的结…… 过了渭桥,已经能隐隐约约,看到东方骊山高大的身影,再绕过松柏依依的骊山,喜此行最重要的一站,秦始皇帝陵,便到了。

     “陛下。

    ” 远眺如覆斗倒扣在地上,高大如一座金塔的始皇帝陵封土堆,喜朝它下拜,三叩其首,拱手哑着嗓子道: “臣,回来看你了……” …… 喜的一生命运,与这个时代,与始皇帝在位时间是相始终的。

     虽遭谪贬,可当喜在西域的龟兹城,从东方来客那儿,证实始皇帝死讯时,却痛哭了一场。

     他哭得撕心裂肺,哭到喘不过气,然后就开始吐,先吐这顿的,再吐上顿的,最后是黄胆水,将士卒们都吓呆了。

     说来真有点讽刺意味,始皇帝信任胡亥、信任李斯,将江山留给了他们,结果一个胡作非为,另一个则转头卖了社稷,而世间为他的死而感到悲哀的人,除了扶苏、黑夫外,竟然是那个痛骂过他,又被他赶跑的喜。

     哪怕从前父母逝世,喜都没哭得这么伤心过。

     不只是为人臣对君主的哀悼,更是对始皇帝的惋惜。

     “陛下他,再也没有机会,挽回那些晚年犯下的错了……” 而喜也有种预感,随着始皇帝去世,早已如同沸鼎的天下没了盖子,定会动荡不宁。

     好在,另一位铁腕人物横空出世,将已四分五裂的江山,再度凝聚起来。

     时至今日,当喜摆在始皇帝陵脚下时,更能深刻感拜到,始皇帝,的确已赴黄泉,从来没安分过的皇帝,此刻却安安静静地躺在地宫里,对地上发生的事置若罔闻。

     他终究是没能等到西王母,未能长生不老。

     帝王将相,不论功绩多高,权势多大,也有腐朽的一天。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喜不由有些感伤:“人生不满百,哪怕伟大如始皇帝,也难逃此数。

    ” 连秦始皇帝都倒下了,那这世上,有什么是能够长存不死的呢? 喜在秦陵脚下,想起了在杜亭里,与黑夫的后半段对话。

     “制度!” 当时黑夫如是说。

     “君主会一代代老去,死亡,帝国也会衰败,腐朽,改朝换代。

    ” “但一个完善的制度若能推陈出新,便能超越一姓一氏的局限,不会轻易腐朽!” 在那间亭舍,帝国最基层的单位中,他们谈的却是无比宏大的命题。

     “中原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周朝改变了夏商的制度,从兄终弟及,变为父死弟及、从尚鬼崇巫,变为民为神主。

    这一切,都源于周公作礼,用宗法来维系天下,后来周朝虽然衰败,但周的制度,却在十二诸侯中延续,再传递给七大战国。

    ” “尽管世人皆言礼崩乐坏,但周制的影响,依然刻在骨子里,时至今日,仍有人念念不忘……” “而如今,又是一大变局!周秦之变!” “秦制由商君肇始,而后人用了百年时间来摸索,最终由始皇帝落成,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却也是放眼古今,最好的制度了!” “而这个制度关键之处,上有能稳定传承的皇帝,中在于集权的朝廷,其基石,则是完善的律法,还有千千万万个,如你我当年一样,奔走于基层的小吏。

    ” “所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