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 大宋军制

首页


    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

    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

    这就是“强干弱枝”。

    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

    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并且,武臣俸禄之厚也是北宋俸禄制度的特点,叶尘记得历史上曾经有个名叫张演的便说过:“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

    ” 而这也是如刘南这样家中穷苦,又急需银钱给老娘治病,又要赡养妻女的汉子,愿意参加拼命的原因。

     此外,武将达到一定级别,还可恩荫妻子。

     恩荫,又称“任子”、“门荫”、“世赏”,是指朝廷根据官员职、阶高低而授给其子孙或亲属以官衔或差遣的制度。

     对于军中编制,北宋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以禁兵为主体构成一种中央军和地方军、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其中,如曹彬所率领的禁军,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四级。

    厢辖十军,军辖五营,营辖五都。

    每都一百人。

    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

    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

     而厢军属地方军。

    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

    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

    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

    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

    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三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

    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

    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

    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

    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单从人数来说,是各军种中人数最多的。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

    由关中、河东与如今党项诸部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

    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

    率部族军戍守边境。

    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

    此次大宋伐汉,其中便有一支部队乃是当世较大的一股蕃兵府州折家蕃兵,由那颇为勇武的蕃将陈世雄统领。

     后勤供应归三司(宋朝最高财政机构),“三衙”、“枢密院”、“三司”又形成一个三足鼎力,三股力量互相牵制的局面。

    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实际上把军权都集中在了皇帝手里,这是赵匡胤对军事机构的最大改革。

    这样一来就基本消除了武将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皇帝则高居其上,利用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