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韦泽(十一)

首页
也是两眼放光,这些天以来,他对“广西老兄弟”的理解是越来越深,今天与韦昌荣睡醒之后聊了一阵,更是聊清楚了不少事情。

     在韦昌荣的描述中,韦泽的堂侄韦昌荣加入太平军之前就是当地客家著名的好汉,自幼就习武,到现在可以说是身经百战。

    至于只有19岁的韦泽,更是当地客家中冉冉升起的一员干将。

    以少量精锐部队大败土家地主武装,甚至打败清军,那不过是家常便饭。

     听了这些后,张应宸算是明白了韦泽和“老太平军”战士们为啥能够如此骁勇善战。

    他们并非是现在才变得骁勇善战,而是因为他们骁勇善战,才最终选择加入起来造反的太平军。

     所以跟着韦泽一起出去接收新兵的时候,张应宸一个劲的请韦泽教授武功。

    韦泽自然是不会拒绝,不过看着张应宸那抓耳挠腮的兴奋模样,韦泽心中并没有特别得意的感觉。

     在韦泽看来,自己这身功夫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事情。

    之所以能够练到轻松杀人的程度,背后自然是有着艰辛的故事。

     从1750年后,由于人口飞速增长,满清开始实施了政府指导的大移民。

    广西也出现了不少移民,于是催生了土家与客家之分。

    土家自然是当地人,客家是外来者。

     大量涌入广西开垦土地的客家人,与广西本地土著居民之间矛盾重重。

    广西土地本就不多,客家人与本地人经常为了夺佃、夺耕问题发生武装械斗。

    由于三合会叛乱的影响和军事教育作用,客家人和本地人村社之间惨烈的仇杀很快升级。

    除常见的土匪、会党外,乡绅们确信他们不能指望从贪污无能的官方得到援助,于是便建立了地方防御联合组织团,由它们来领导村社事务和动员民团。

     无论是士绅组成的团,还是三合会领导下本地人组成的堂,都严重的损害了客家人的利益。

    客家人在生存压力下,迅速的组织动员起来,开始发展武装力量。

     在本地人和客家人的争斗中,客家人有几种不利的情况。

    他们缺少本地财主们拥有的共同的家族结构,武装力量正是要靠宗族凝聚力才能稳定地维持下去;另外,他们还可能因分散居住而遭殃,这决定于他们的经济地位,因他们都定居在边沿地带的分散的小块土地上。

    从1800年后,土客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变成了土客战争。

     在连绵不绝的代械斗中,那些贫穷而无力防御的客家村社往往被迫离乡背井。

    虽然居住方式和财产都对土家人有利,但共同的语言使各阶级的客家人在面临危机时得以团结起来组成一支可观的武装力量。

    由于客家人之间缺乏血缘纽带的联系,使得他们的军事组织脱离血亲民团的原始形态,而极像近代国家常备军的组织形式。

     客家人拥有正规化武装组织后,仇杀进入碉堡战的阶段,各个村落都在修建碉堡,挖掘战壕,“全民大练兵”,热火朝天。

    这样一来,广西的广大农村地区靠自己的武装实行自治,完全不受清廷的控制了。

    无论是征集赋税,还是维持秩序,地方衙门对这两项主要任务都无法有效地执行,这项权利,转到实力庞大的武装集团手中。

    广西等地的会党叛乱、武装仇杀,使得当地的居民迅速地适应刀头舔血的生涯,勇敢而粗暴,强大的村民自卫武装使他们对官府的蔑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事实上,这个昏庸而暴戾的朝廷也确实没有任何值得重视的地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