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去远方

首页
火车窗外,英国的玉米地。

    田园风景,读书。

    属于美国原野的音乐《秋日传奇》。

     天很蓝,视线辽远。

     我读书不能专心,总是时断时续。

    《江村经济》。

    我将书扣在桌上,开始写笔记。

    钢笔划过纸页有舒适的沙沙声,淡蓝色,和天一样。

     窗外的玉米地,风景,读书,我一样一样写。

    田地金黄,山风曲线柔和。

    红顶小别墅,一栋一栋,有树林。

    我写字的双手在抖,火车每越过一处铁轨与铁轨的联结,字迹就分岔。

    山风上有阳光,公路,小汽车。

    花园一家一家。

    田野一马平川,看得见风,芦苇似的长草,黄色的野菊。

    有大地的气息。

    田地整齐,没有分成一小块一小块。

    房门口有信箱。

    有滑梯。

    有彩色的儿童车。

    房子里有抽水马桶。

    这多么奢侈。

     我停下来。

    钢笔没水了。

    字迹开始苍白,跟不上思想。

     “你还有笔吗?”我问我的旅伴。

     他也没有。

     我翻找了一会儿,最终放弃了。

     “算了,不写了。

    反正也没意义。

    ” 我合上本子,重新翻开书。

    书里写着小块水田,铁耙,木质水渠,酿肥的粪坑,帆船。

    写着作为嫁妆的两百块钱的衣物。

    这是多么多么不同。

    所有这一切。

    耳机里的旋律慢慢宏大,像拉开一片天地之间的帷幕,用辽阔的草原推起一个人的背影,那人消失在风里。

    我心里被三重风景搅乱了。

    宁静温暖的英国乡野,碎裂古老的中国乡野,辽远粗犷的美国乡野。

    视觉,文字,音乐,当三种感觉都化为想象,我不知道哪一种更加真实。

     我想记录所见到的东西,完成我拖了很久没能完成的硕士论文,可是景物在我眼前飞过,我什么也记录不下来。

     我的旅伴一直沉默而包容地陪着我。

    他见过大世面,明白我的困惑。

    我的困惑何等平凡,所有刚刚离别故土看到异乡乡野的人,都曾被这多重画面击中过。

    他也这么经历过,所以他知道这没什么。

    这只是开端,路还很远。

    他不教导我,只是默默地陪伴。

     我的旅伴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老人,一生经历过风风雨雨,起落都已大而化之。

    他生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幼年的记忆与流亡相随。

    十岁的时候战争开始爆发,八年之后是另一场战争。

    他在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在美国的舅舅家住过几年,流亡避难,战争全部结束之后,才回国与家人重逢。

    这时他才知道,他和他的父亲失散了。

    他的父亲已经到了海峡的另一侧,而他和他的母亲守着北方的一片农场度过了后来的五十年。

    让他父亲度过余生的那个岛屿,他从没有去过。

    他在国内上了大学,可他少年时的海外经历让他性质可疑,三次被划成右派,两次被平反,一次被放逐。

    他的一生以写字为生,研究乡野,像我一样用钢笔在本子上划下淡蓝的天空。

    他的钢笔用坏了很多支,在那些放逐的年月里,他在寂寞的农田旁边,在别人午睡的时候写满了十个本子。

    他为农村写了一生。

    他后来又出国了,在已经没有人追讨他的悔过书的时候,走过了很多国家,见到了很多很多片乡野。

    这时的他走到哪里都能坐在上宾之位了,可是这时的他已经完全不介意坐在什么座位上了。

     此时此刻,他就在我身旁,淡去了所有动荡的征尘,平和得像我的爷爷。

     我的论文写了一年,也许永远都写不完了。

     白纸上有一种怆然的意味,我想着这丰富庞然的自然的一切,心里的力不从心越来越强,我想我永远都没办法记下所有看到的东西,所有意味深长的东西,所有值得比较的东西了,它们就像这阳光里的长草,每一丝都有无尽的生与死的奥秘。

    可是我将永远写不下它们。

     我低下头,发现水杯空了。

     “你等我一会儿,我去打水,去去就来。

    ” 我向我的旅伴示意,起身向隔壁车厢走过去。

    英国的火车一般都不拥挤,空座很多,零零星星的旅客多半安静地坐着,每人手里捧一本小说,轻质灰色纸张,厚而轻,封面有烫金的书名,阅读者的眼睛看到另一个时空。

    在书的车厢里,没有人在场。

    或许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在心里怀着对生命的众多疑惑,但是没有人开口,没有人用言语的水流冲开躯体的封闭。

    我慢慢地路过他们,同样不说话。

    我知道大家为什么不开口。

    唯一比内心疑惑更让人恐惧的,就是把这样的疑惑晾晒到众人可见的日光里,像鱼干一样晾晒,枯干。

     我走向车厢的隔间玻璃门,手中握着我的玻璃杯。

     窗外忽然出现了一片低头的黑色向日葵,匍匐哀伤像一大片倾颓的梦想,太阳还在照耀,然而黑色的海洋赫然在土地上连绵起伏,硕大的花冠成群结队地低落着,花瓣干枯而脆弱,茎干仿佛不堪重负。

    这景象让我的心情低落起来。

    我的头脑中回响起刚刚放下的书里的句子: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些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

    那是一九三八年的一句话。

    耳机里音乐变了,变成了埃尔加大提琴绝望的高潮。

     车厢门很重,费力地向一侧拉开,声音的热浪立刻将我包围。

     三个男人坐在最近的一张桌旁打扑克,都穿着跨栏背心,套着短袖的确良衬衣,敞着怀。

    斗地主,我一看就知。

    他们一边摔着牌一边大叫,两个农民兴高采烈地斗,眼看就要将地主憋死在家里了,地主捏着手里的一把牌,嘴里嘀嘀咕咕,脑门上已经冒了汗。

    他连连说着运气不好,早知道就不当地主了。

    一个男人嘲笑说你这把牌不错,是你自己打臭的。

    地主抹着汗说,就稍微好那么一点,也没比你们好哪儿去,哪架得住你们人多势众。

    农民笑着说,谁让你是地主呢,活该。

    两个农民很快赢了下来,笑着大喝,从输了的地主身前一人捡出一块钱,拍着手庆祝胜利。

    卷了边的红桃黑桃重新摊开在桌上,带着汗水的滋味,重新混成一叠。

    所有牌都忘了身份,洗牌,分牌,重新来过。

    很快又有了新一轮的地主,形势变了,刚才的农民现在变成了接受挑战的角色。

    天地易主,刚才的地主捋起袖子,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拿起牌,脸上终于挂起了笑容,全心投入新一轮械斗。

    他们玩得投入,天昏地暗,顾不得其他。

     我艰难地往前挪着步子。

    在打牌的男人身后,有几个人正在嗑瓜子,聊天,显得很平静。

    再往前又有人打牌,叫着闹着堵着通道,全车厢似乎只有眼前的这几个人没有在打牌。

    我见一时过不去,就在他们身边坐了下来。

    绿皮硬座很舒适,硬朗、粗糙、挤得暖暖和和、没有小灯耳机空调之类闲七杂八讨厌的小东西。

     身旁的几个人各有各的模样。

    一个看上去大我几岁的农村少妇,一个十几岁背着硕大的旧书包的男孩,一个穿一件土灰色中山装的中年城里人,还有一个光着脚卷着裤管的老大爷,穿着蓝布上衣,蹲在座位上,啃着一个馍,就着一包榨菜,看起来吃得很香。

    我看着他吃,自己也饥肠辘辘起来。

     “大爷,您还有馍吗?” “没有啦。

    ”大爷摇了摇头,“讨馍的人太多啦。

    ” “怎么?很多人向您讨吗?” “唉,你是不知道啊。

    那可多了去了。

    不是跟我讨,是跟车讨。

    我也是上了车才有馍。

    没上来的可都讨不着啦!唉,好多人都没上来啊。

    你是新来的,没见过。

    那人多的时候啊,大家都追着火车跑,从道边伸着手扒着车,生生地往上爬,那密密麻麻的,火车都开不动了,吭哧吭哧,慢得还没人跑得快,人们就都跟着追啊,有的都跑到火车头前面去躺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