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04章 后记

首页
前番得妻,乃公玉成也。

     长生由是德公,以父待之,终不有违。

     悬天寨位属蜀州,然路险绝,反有别径通黔。

     公为寨童求学事,入红水府,求纳峒生,不受。

     及返,闻音诵书声,喟叹再三,呼音曰:“欲脱寨贫,必得学。

    然今黔州进路已绝,囡纵灵慧,奈天险何?” 音因始立志,有未信鸟道不能越语,事在前传。

     音离寨日,公送之抵山神嘴,视音下,雏影雄崖,几不可自恃。

     枯坐终日,目对县城,垂泣再三。

     及返寨,外示淡然,峒人殊以为忍,皆以公欲男孙,而待音薄。

     后六年,音每离,公每送,亦每泣,然心终不回。

     而终夜长起徘徊,殊不安席,嗟吁良久,已见天光。

     蜀大录书至,阖寨欢怡,而公色悴然。

     对神位跪枯夜,至旦,召音曰:“使囡能以学脱樊笼,祖无怨。

    勿以幼志为绊,但有远离之机,慎宜惜之。

    ” 音曰:“祖志即吾志也,一十二年,未敢有易。

    ” 公拥之泣:“吾误吾孙矣!” 音初为亭长,携皮公上崖,皮公以短刃献。

     公喜,以皮公类己,然未识皮公之能,但以音有托,大慰。

     牵手谆谆,殊小意,唯恐皮公负音,使音不乐。

     皮公亦感佩,其决意与音进退,乃至此始。

     皮公售荔枝,得资,即建溜索,悬天崖千年天堑,始得怡畅。

     皮公田,阿音启公,公送稻种,并使子媳峒人助耕。

     皮公又立民宿,招峒人建,至乏资买木。

     公又助以侗寨大杉,不言本利,民宿赖之得成。

     皮公集侗寨乌金血米以销,公与力焉。

     半载,携利返,户入盈万,悬天寨得脱赤贫。

     公始识皮公之能,益赖重之,峒人亦以皮公为家人,殊亲厚。

     皮公乃租侗寨田林,延农大教授,考察土地,量计,测为富硒宝地,稻价益昂。

     农大之人闻公德,皆敬,赠公以蛙棚。

     公育石亢,犹精,擅胜专才。

     音家始富,公乃弃己田为池,育皮公所赠稻花鱼苗,年分侗人之田,以益众产。

     苗乡于是始富,公与皮公计,言送寨童入学事,皮公深然之,入县白令。

     事谐,返告,公喜甚,与皮公痛饮达旦,共醉于室。

     农大人每至寨,皆公亲接,即宿公家,款伺周翔。

     二教授以公为友,爱重之,实心为谋划。

    另辟金花茶,天麻为业。

    皮公召众培育,资以补贴。

     星准摄《蜀山》,立天星阁,悬天崖始知闻。

    及立旅业,修栈道,游人至寨,惊为天人之境。

    燕织蜂营,络绎不绝。

     皮公命侗寨以接待为事,其年户入三十万有奇,由是富甲诸乡。

     然皮公另有诸业,寨务实以公为主。

     公望素著,允直,侗人多赖之,如是指使,悉听无疑。

    峒务诸事谐顺,而无劳音及皮公。

     闲搜蒿蓬,集鸟卵,育之及壮,放释山林。

     又于寨周设投伺区,招野鸟翔集,蔚为胜景,游人爱之者众。

     皮公立基金会,公稔识蜀山,与之同考,于苦人窝得紫猇。

     闻传,举世殊哗,中科院集小组,议立保护区事。

     院士来察,公为导,夜寂闲聊,知苗峒有山规,细问其详,大惊:“未意保护区早立千载。

    紫猇得存,岂唯天幸,殊赖人力哉!” 乃求得。

    公于是口述,授皮公,记之以献。

     保护区立,诸法多从公之议。

     二子曰:“公短于开拓,静默守成,殊非治才。

    以自无学,则以学必为离贫之道,亦殊不智。

    然直旷任侠,性急公难,允而无私,贫而有守。

    其不待学而后知,是为至德天成者矣。

    ” 或曰:“性简而直,诲贻子孙,非独言传,亦以身教,故可钦佩。

    然至遇皮公始得振,设非有遇,终无所获。

    则悬天寨之兴,非偶然哉?” 二子曰:“持恒如一,以待有遇,以执破愚,终必有获。

    智不足者,艰勤勉进,此乃‘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之理也。

    ” “如公与音者,即无皮公,终必积畦步以致千里。

    是故非悬天寨赖皮公得兴,实李家沟赖音得兴也。

    其事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李氏宗史·良储公传》 良储公,生清末,幼敏慧,入私庠。

     十二,通诸经,多自悟。

    其师曰:“恨汝未早生二纪,天负吾乡一进士坊也。

    ” 尝集诸生,令各言其志,语皆浪漫,唯公曰:“传道授业。

    ” 师奇壮之,然知己学实不足授公,乃命公入县,从新学。

     四年,每占科魁,超驰绝逸,同辈望尘。

     试金陵师范,即中,然乏中馈。

     良才公,皮公祖也,已婚吴氏,私谓曰:“兄固大才,然家资寒薄,如之奈何?” 吴氏乃出嫁奁两合,手治行囊,并与良才公罟五溪,得鱼一石。

     良才公笑曰:“天不绝吾宗上进。

    ” 始行。

     时为民国,国运艰疲,思潮奋涌,或多抵牾。

     公于校识马列,入秘党。

     候假得归,入山遇奇人,得授养生格斗之术,并觅猎寻踪诸般。

     后见公夜读,因问之,知在会殿之间,乃大嗟讶,踌躇良久,终去,未明所踪。

     业毕,国府以公瞻博,命入金陵高级军官速成学校,为文史讲师。

     公所析鞭辟,又豪逸,课余与诸生交,不高崖岸,不拒肉酒,亦喜解囊,待人以厚。

     诸生多慕之,虽终业,仍多款曲。

     公乃间刺机要,以周国是,其事极秘,虽宗人未可知。

     新军入金陵,鼎革,乡人方知公为秘党久矣。

     刘帅征西南,邓公为参军,以公土著,才干拔群,乃擢入军中,叙前功为羽林参军。

     新军起工农,不文者众,公于倥惚之际,画泥为板,烧枝成笔,授诸军文字。

     或有未愿学者,公自以口粮诱之曰:“国事忧沉,任在我辈。

    未闻不文而可治者,诸君勉之。

    ” 于是从学者众。

     时西南匪患疴沉,多与乡人交接,又地峻势险,绝类新军初起游击之时,此消彼长,未可促克。

     公乃进策:“匪亦等差:民农避租役,遭携裹者,此六七;协从者,此二三;而其酋首,未足十一,故其势可散。

    当宣励诸乡:为首者当诛;协从量罪;而余者不论。

    ” 刘公深以为然,召公问所据,公曰:“吾乡情也,实可验之。

    ” 刘公问所需,公笑曰:“一身足矣。

    ” 乃还乡,与乡人立约,召还所亲,量土而耕,贼势星散。

     群酋惧,欲遁,乡人执之,送县,唯李二毛子只身得脱。

     夹川贼平,半旬而已。

     公返,刘公抚之曰:“壮哉!吾军之定远也!” 即用公策,所过平灭,其势破竹,如巨灵之捣蚁穴也。

     公通三省方言,惯善匪之切语。

    匪或不察,亦以为匪。

     又善潜踪觅迹,文武兼姿,虽匿林崖瘴洞,非死即降,绝无可避。

     名寒敌胆,三省称闻。

     诸匪传公擅道术,能摄神兵,惧之犹甚。

     度公猎户出生,西南俚称“跑山匠”者,又行四,莫敢直呼其名,但以“跑山共四”代之。

    有遇,多降。

     公闻之,讶曰:“不意剿者亦可得号也!” 亦有忌公功著者,乃投匿信,暗刺曰:“军中有某,于旧党布恩,于新党亦如旧。

    以文字交诸军,以切口交诸匪。

    操弄神鬼,至有号称。

    其志非小。

    向之所降,非降吾党,乃降某降鬼神也。

    ” 公亦不辨,谒刘帅曰:“三省已定,储固请辞。

    当入教职,以展平生之志。

    ” 刘帅与语良久,知其所系,嗟叹而释之。

     后军中拔干才,能文者多进,诸军始悟公之德,感佩尤深,然公已去矣。

     即转业,入蜀州教厅,为掌事,时三十有五。

     辗转初定,而思远公已十三矣。

     简化字至,公读之终夜。

    达旦,对思远公叹曰:“用心良苦如此,即当从之。

    ” 乃改授简化字。

     思远公幼受公学,其后十年,运营文字,与共揣摩,其学不亚之父。

     公甚爱之,常语之曰:“非唯吾子,亦同窗挚友也。

    ” 然当势不容,公但嘱之,勿泄其事。

    于外言行,皆和应时局。

     文革至,公遣之返乡,与思成公秘议,藏字派碑于灶下,去祠堂瓦,置之场坝,践为块砾。

     槽檩但可动者,皆匿之,并剔墙数堵,暴砖于地,使可见内。

     小将至,则言四旧已除,勿复烦劳。

    李氏宗祠赖此得保。

     又十年,国运周回,始振,送诸生海外。

     思远公亦在其列,公以所藏《范滂传》授之:“勿以为念。

    君子所当重者,其有甚于父母。

    ” 思远公在哥大,得《古今图书集成》,决然不返。

     时论汹汹,与卖国等罪,公谢曰:“教子无方,使乖舆议,今当避位,以让诸贤。

    ” 因退,携妻返乡,宁息其事。

     后二十年,文锢渐驰,始得通音讯。

     公于乡不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