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首页
幸运的是,他下乡插队当了“知青”,而后又当了第一批借调干部。

     自从当了借调干部,他的命运就开始了根本性的转折。

    等到“文革”结束时,他已经成了乡“革委会主任”。

    等到一九七七、一九七八那几批大学生毕业,开始向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时,他已经成了副县长。

    而后又进了县委常委,再后来就升成了副书记,县长、书记! 等他当了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五十二岁。

     至今想起来,他还是为自己的一生感到幸运。

     老实说,这些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让他感到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

    所以他领导艺术中惟一的法宝就是多干实事,多听建议意见,从不轻易表态。

     也许正是这样,在他这么多年的领导岗位上,不仅弥补了多方面的欠缺和不足,而且得到了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他当县长时,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市长。

    他当县委书记时,又被评为全国百佳公仆。

     然而越是这样,给他带来的压力反而更大。

    于是他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

    于是,陈正祥最终选定到嶝江任市委书记时,就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原则:站好最后一班岗,绝不伤害一个人。

     来到嶝江,简直就像上了战场! 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事情,即使今天想起来,他仍感到心有余悸。

     他正式定下来到嶝江任市委书记,领导还没有找他正式谈话时,嶝江大大小小的干部,便纷纷到江右县的家里来看望他,鲫鱼过江,来了一批又一批。

     刚开始时,他有些发懵。

    等到了后来,越来越让他感到恐怖和惶惑。

    他简直无法想象,这些人是如何得到消息的,信息如此准确行动如此快捷。

     还有一个让他感到恐怖的是,凡是来他家的人,几乎没有不骂夏中民的!而偏偏就是夏中民没来家里见他!甚至直到他到嶝江上任时,连电话都没打一个! 一个让嶝江这么多干部痛骂的干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嶝江市委副书记,即使不提前来看望自己,那至少打个电话什么的,或者委托人问问情况什么的吧。

    难怪会有那么多的干部对他有意见!岂止是意见,纯粹就是愤恨、憎恶! 那时候最让陈正祥感动的是老书记刘石贝。

     刘石贝在他还没有被免去市委书记职务的时候,就专程到江右县陈正祥家来了一趟。

    其实陈正祥对刘石贝的好感并不是因为他专程来江右县看望他,而是在这之前,他就从方方面面的人嘴里,已经听说了这位老书记对他的赞扬和好评。

     这种赞扬和好评是实实在在的,恰到好处而又举足轻重的。

    在昊州市委征求嶝江市委的意见时,刘石贝对陈正祥的赞扬和好评,对组织上最终决定让陈正祥来嶝江担任市委书记,应该是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尽管陈正祥后来也渐渐明白刘石贝之所以欢迎他来,自有刘石贝他个人的想法和用意。

    刘石贝在嶝江几乎干了一辈子,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忧,用陈正祥这样一个人过渡一下,应该是免除后院着火的最佳方案。

    年龄大了,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即使看到了嶝江有什么问题,就算是真的想纠正,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了。

    这种隐隐约约的感觉可能有些不准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对刘石贝的举荐真的是非常感动的。

     刘石贝给他的第一印象也同样很好,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