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天下无极

首页
无名与小指合在一起,四指中分为二:二指高扬,二指微抑,各自略带曲意,却是中食指间夹着一口短剑,无名指与小指间夹着一叶小小飞刀,正呈一挥出手之势。

     ——但他保持着这个手势,一动也不能动了! 在他脚前,竟撒着一堆飞刀短剑子午钺之类暗器。

     在唐铁鹗相对而立的五丈开外,龙随云正奋勇出枪,双枪如龙,一上一下,盘旋而出,一攻敌人咽喉,一攻敌人气海,杀势如电,招式精严。

    然而这一招“双龙出海”正使到九分时,若遭定身法定住,大动化为大静,虽态势威猛,却是庙中的泥塑木雕,呈现那一刹那间静定之相。

     显然,“八手神枪”龙随云与“袖手阎罗”唐铁鹗都给人点了穴,制住了。

     “火煞灵官”马元修则脸色苍白,坐在地上,目光茫然。

     一个长眉如雪的老僧,脸如淡金,将手掌按在“火煞灵官”马元修的头上,似在为马元修度气疗伤。

     顾云中他们正在欲上不上的犹豫之间时,却听身后一个人大笑道:“长眉罗汉,恭喜你第三次出关了。

    ” 原来这长眉老僧竟就是传说中的武林异僧“长眉罗汉”——此僧当年威震天下,退出武林之争已五十年了,竟然还好端端的地活着。

     长眉罗汉向笑者颔首道:“道友,老衲出关总遇烦恼之事,哪有你四海逍遥?” 长眉罗汉看着顾云中等人,摇了一下头,显得无可奈何:“这些施主来了,老衲的烦恼便生了。

    ” 乌衣道人哈地一笑,道:“这又有何烦恼?把他们领‘刀帝殿’就是。

    至于事后谁能记住什么,那看人造化了。

    ” 长眉罗汉听了,竖掌谢道:“道友之智,让老衲大开茅塞。

    对,既然他们想看什么,就让他们看什么去。

    ” 四 顾云中他们到达刀帝殿门口,却见殿内呈现出一派诡异景象: “万里追云雕”狄万人一剑在手,正拟刺向前面蓝衫人背后大穴,但狄万人剑虽在手,神游天外,双目发直,定定地看着蓝衫人所仰首观看的墙壁,其神志已为墙壁所夺。

     墙壁上,彩绘满壁,画着神佛种种变相。

    九色之鹿,马头明王。

    目连救母。

    金翅鸟,白莲花,弥勒坦腹,燃灯垂眉,诸天神佛,五百罗汉,神态万千,龙蛇百兽飞舞奔突于藻井之间,天龙八部忿争恶斗于三界,六道轮回,前生后世,种种生灭事迹,形象栩栩如生,似欲从壁上走出来。

     顾云中把目光投向那个蓝衫人不为外物所动,凝神仰首观望的壁画,却见画面一半是一个年轻略带女相的僧人,以戒刀从空中劈下的神勇情景,另一半竟是一个舞刀道姑从地上起舞,盘旋向天空的神妙景象。

    那道姑不施黛朱,眉细目长,形容清减,相貌平凡,但神情清逸高华,竟给人半人半神之感,其舞姿,似反弹琵琶的敦煌飞天,又似在水晶宫七宝楼台间翩然起舞的龙女。

     令顾云中诧异的,是画中这个女相年轻僧人出刀勇猛,但眉眼间毫无忿恚愤怒之色,反带愉悦之情。

    这女相僧人,头并不大,身体修长而刚健,衣饰粗朴。

    但其身上所著虽为灰色僧服,给人感觉却比错金综彩的其他神佛更气韵生动,更形象突出。

    但觉其人眸光四射,神完气足,如真实之人从壁上跃下使出这一刀一样,夺人心魄。

    而那道姑身姿曼妙,舞刀的姿势既美到极点,婀娜生姿,又觉极简逸极自然,仿佛妇人飞针走线绣花缝衣一般极其亲切。

     然而这道姑的目光神情,含着一种摄人心志的肃静,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仿佛她即是掌握人生死的神仙。

    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均在其一念之间。

    令人生不敢违逆之意。

     更令人诧异的,是道姑所使的刀,极为长大,刀身上绘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五岳四渎、日月星辰等图案。

    这把刀斜扬出去,使得整个画面都因这把刀而生变化,仿佛道姑一刀既出,神佛辟易,天旋地转,日月运行,均始于这一刀。

     如此大的刀与如此娇小的道姑相比,简直像是刀带着人在舞,是刀提携着人起舞,舞升向天空。

     细看之下,整个神佛诸天呈现一种流动旋转之势,这这一势态,居然就源自这把刀的旋舞。

     更引人注目的,是使刀僧人与舞刀道姑身上与周围,竟钉着呈一种奇特阵法排列的巨型铜钉。

     在满壁彩绘中,还有着暗褐如血的许多梵文与藏密文字咒符。

     彩绘已色彩黯然,显然经历了无数年代。

    门户处蛛网尘封,雕梁藻井间,竟有数十只色彩灰暗的守宫,四出游行,不避生人。

     如此硕大的守宫,倒是宫中用来采炼验取处女守宫砂的好原料! 但顾云中他们的注意力马上被长眉罗汉的话吸引过去了。

     长眉罗汉指着刀帝殿东面之墙壁画边缘那些道家法符,向乌衣道人说:“看,你们道门的张三丰老道,人不入寺,法已入寺。

    施法竟施到我佛寺里,好不霸道!” 乌衣道人笑道:“大师乃佛门大德,远离六根,早无嗔苦了。

    想那张三丰祖师,虽以真武大帝道符镇寺,但那也是为了贵寺平安。

    刀帝殿若无张祖道符,刀、帝两人兵刃下厉鬼之魂,必扰得阖寺不宁。

    便武林中人,也不知有多少是非要牵涉贵寺了。

    ” 长眉罗汉垂目,念了声佛道:“道友说得是,三教同源,众生平等。

    便这壁上之人,也是有情。

    ” 顾云中顾不得这一僧一道两个异人口角斗法,向那观画的蓝衫人喝道: “兀那汉子,一路逃来,好不利索。

    现下被围了,装聋作哑地看画,躲得过去吗?” 那蓝衫人闻缓缓回过头来,却是一个长眉环目、颔下微须的中年汉子,目含虎威,眉抒豪迈,看其神情,不卑不亢,显然是见过大场面的人物。

     蓝衫人目含威棱,射向顾云中:“顾大侍卫是唤在下么?” 这人竟认识我?顾云中不由一怔。

     一旁宁破釜眉头一皱,喝道:“怎的?爷们做事,敢做不敢认么?你娘的,有种上我们严府来撒野,这会儿装孙子了?” 蓝衫人闻言,脸色一沉,冷笑道:“我以为‘修罗刀’宁破釜是个百折不挠的刚直汉子,想不到却是不问是非、狐假虎威之徒!” 宁破釜大怒,抢出,一掌拍出,“小鬼叫门”,击向蓝衫人小腹“气海”穴。

     但这一掌拍出,只见眼前蓝影一晃,手腕寸关尺处一紧,半个身子顿麻了过去:这个“大胆妄为”的蓝衫人,竟以“小擒拿手”扣拿住了宁破釜腕脉。

     也不见那蓝衫人如何动,只见蓝衫人轻叱道:“去!”宁破釜身子顿如遭强力弹出一般,腾空倒飞出去,宁破釜在空中急使“千斤坠”的沉劲之功,落地时还是不自禁地向后退了三步,才始拿桩站住。

     “刷”地一声,老羞成怒的宁破釜,黑脸一红,麻着脸叫道:“偷袭算不得真功夫。

    看刀!” 宁破釜“修罗刀”刀头一抖一晃,发出“虎”的一声厉啸,刀风烈烈,扫向蓝衫人腰间。

     “渴骥奔泉”,这是“修罗刀”中的一招狠招。

    如果说刀是渴极的马儿,那么这渴极的马儿,最想饮的,是人的热血。

     无论什么人,若教这铁刀之马奔腰里这么一扫,都只有一刀两截、命赴黄泉了。

     然而宁破釜这一刀扫出,只见蓝影儿一闪,刀已落了空。

    待蓝影儿静下来,宁破釜的刀,只落个把儿攥在手里,整把刀被人家齐齐削下来,夺在手里了。

     蓝衫人冷笑一声:“如你这样,也配使刀?” 蓝衫人说话间,将手一折,宁破釜被他夺去的刀已被一折两截。

     那把闻名武林的“修罗刀”在蓝衫人手里,仿佛不是金铁兵刃,而只是纸折木削的玩物。

     见蓝衫人露出这一手武功,“夺命腿王”顾云中忽然想起了一个人:“‘碎金指’力,‘断金掌刀’!敢情您老便是北六南七十三省刑衙马步捕快公推的‘捕王’、刑部总捕头韦爷?” “捕王”韦爷,原名韦键,因每次破案捕凶出手都不凡,人称“韦不凡”。

    在衙门与武林江湖积数十年,从未失手过。

    二十年前,不知何事,这位韦爷忽然挂冠而去,离开了京师。

     想不到时隔二十年,在这当儿,这块地上,忽然冒了出来! 论官衔职级,“韦不凡”作为刑部官吏,官阶在五品,竟与严太师初任首辅时同一阶别。

    然一个不过是刑衙捕头,须犯险锋镝,刀口舔血,拿身家性命与凶犯周旋,时有恶斗拼命、命丧黄泉之险;一个却是皇帝跟前的红人,便一品大员、王公大人,也要向其屈膝。

     对大名鼎鼎的捕王“韦不凡”,顾云中只是闻名,从父辈师长处知道以前武林中有其人其武功,只是从未谋过面。

    捕王韦爷成名在四十年前,淡出江湖已有二十年,二十年前韦爷退出江湖时,顾云中还在师门学艺,还未开始闯武林。

     “捕王”韦不凡。

     听顾云中说眼前这蓝衫人就是传说中的“捕王”韦不凡,种种传说涌上各人心头。

    宁破釜手中刀把落地,脸色一灰,斗志顿失。

    “富贵钩”朱寒丹脸色一喜,踏上一步,肩一耸,两道寒光已出手,攻向蓝衫人。

     朱寒丹喝道:“即‘捕王’,若犯法,也与庶民同罪!” 朱寒丹出招,颇为凶狠。

    但见双钩分进,“燕回大地”,盘上攻下,“雪花盖顶”、“枯树盘根”,左退右进,“常山击蛇”、“神鹳独舞”,钩尖泛起一波波寒气,在空中荡开,劲气纵横,气势凌逼。

     一路顺利进寺,并没遇什么险阻,办事执着认真的“富贵钩”朱寒丹,是搜遍一路上所经过的寺房才来到这里的。

     朱寒丹技出自巴山“剑钩万兵堂”,其师尊“七绝天君”诸葛芬,以其令人瞠目结舌的“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吹笙曲,目阅账册,左足击鼓,右足书楷,楷又为新赋押险韵七绝十首”而称绝天下。

    诸葛芬“剑钩万兵堂”,专研天下兵器之学,刀剑钩戟十八般兵器无一不备积各有深究,每一样兵器授弟子一人,均能成名武林。

    朱寒丹为其第四十七弟子,以“钩”称雄,“逼人富贵挡不住”朱寒丹,是武林中最难缠的主儿之一。

     这一路“富贵钩”使出,便是严府侍卫之首“夺命腿王”顾云中也不由发出“啊”的一声惊叹。

     因为朱寒丹平日金人三缄其口,长于藏器。

    众侍卫只知朱寒丹的“富贵钩”厉害,难缠,但难缠、厉害到什么程度,并没亲身试过。

    每当有侍卫要“领教领教”朱寒丹的“高招”时,朱寒丹都以“小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